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朝鲜语:????),又称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指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按干支纪年为癸亥年)朝鲜王朝发生的一次武装政变。由于当时的朝鲜国王李珲(光海君)重用大北派势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政局混乱腐败,导致以西人党为首的在野势力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光海君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执行中立政策,也为政变提供了借口和名分。西人金瑬、李贵等人拥戴李珲的侄子绫阳君李倧,在1623年4月11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夜起兵于汉城西郊,从彰义门攻入汉城。由于负责汉城卫戍的训练大将李兴立已被收买,按兵不动,故政变队伍得以顺利攻入昌德宫并纵火,光海君逃走后被抓回,流放江华岛,其宠臣陆续落网、处死。政变后李倧奉仁穆大妃之命继承王位,是为仁祖,故此次政变被后世称为"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使西人取代北人,掌握了朝鲜王朝的政权。不过,其合法性起初不为当时的朝鲜宗主国--明朝所认可,定性其为"篡逆",而后明朝出于"联鲜制奴"的战略考虑,在天启四年(1624年,仁祖二年)同意册封仁祖。但由于中国对其"篡逆"的定性并未改变,所以朝鲜的"辨诬"余波直到清代中叶才结束。
政治背景
朝鲜光海君李珲继承王位后,由于"非嫡非长"的尴尬地位,导致他对维持王位极为敏感。他倚仗朝中以李尔瞻为首的大北派势力,在国内剪除对王位的一切威胁,屡兴大狱,先后除掉的王族有胞兄临海君、养侄晋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儿绫昌君等,同时还将嫡母仁穆大妃幽禁于庆运宫(西宫,今德寿宫)。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北派独占政权,西人、南人等势力被逐出朝廷。而且光海君大兴土木,营建宫阙,设分户曹和调度使,到各道搜刮民脂民膏,宫廷里的宠妃金介屎与外朝的李尔瞻狼狈为奸,卖官鬻爵,兼并土地,造成朝政腐败,乌烟瘴气。当时有一篇给光海君宰相的上书中写道:"主上猎色而荒于政,金纯辈聚饮而割民肌,宫禁不严,幸门大开,金尚宫、任昭容之称远播京外,边倅守令各有定价,搢绅进退以金为媒,四境嗷嗷,举怀曷丧之心,而土木工匠不绝于九重之内,宗社危亡,非朝即夕。西人切齿,南人含怨,小北非笑。" 这段话抨击了光海君好色怠政、大兴土木,调度使金纯等剥削百姓,金介屎等后宫干政,官场贿赂公行、百姓怨声载道等种种社会乱象,不仅是光海君时代政治紊乱的写照,并且最后暗示了对光海君最不满的朋党就是西人党,可知仁祖反正在西人的主导下发生,并非偶然。
光海君的另一大弱点则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他任内女真族建立后金,侵占明朝辽东,光海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不积极协助"上国"明朝,反而向后金暗送秋波,力图维持朝鲜在明金战争中的中立地位。他只在萨尔浒之战时勉强派姜弘立率军1万去支援,据说还暗中通款后金,泄露军机,导致战败。此后明朝派人向朝鲜征兵,光海君都会找各种借口加以敷衍,另一方面他不断强调与后金保持往来的重要性。光海君的外交政策遭到包括大北派在内的大部分朝臣和士林的普遍反对,使他的处境更加孤立,也给了西人发动政变推翻他的绝佳口实和名分。
直接起因
具体地来分析政变发动者的直接动机的话,从表面来看是他们愤慨于光海君统治下"伦纪已绝,宗社将亡,慨然有拨乱反正之志"。 但是比起这种冠冕堂皇的言辞,他们发动政变更多是出于个人层面对光海君的恐惧和不满,以及私下怀有的野心。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发生申景禧之狱,定远君第三子绫昌君李佺受牵连而被流放并死去,包括绫阳君李倧在内的定远君一家不得不在惊恐中度日。申景禧的堂兄弟申景禛是李倧的表舅,处境也是同病相怜。另外两名政变主导者金瑬和李贵都属于西人党,他们也在光海君统治下极度缺乏安全感。金瑬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被牵连进三清洞结义事件,当时幽禁仁穆大妃的庆运宫贴了一张匿名书,上面说金瑬、洪瑞凤、金尚宪、张维、赵希逸等在金瑬家所在的三清洞结义,要推翻光海君,金瑬等被下狱,险遭处死,所幸小北势力的外戚朴承宗、柳希奋搭救及匿名书作者许筠被揭发而无事,但金瑬从此对光海君心怀不满。李贵则与大北派领袖郑仁弘有隙,在光海君时遭到打压,曾因崔祈之狱而被流放五年之久,到天启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才获赦免。李倧、申景禛、金瑬、李贵等人因为共同的处境和野心而走到了一起,发动了"仁祖反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仁祖反正(朝鲜语:????),又称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指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按干支纪年为癸亥年)朝鲜王朝发生的一次武装政变。由于当时的朝鲜国王李珲(光海君)重用大北派势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政局混乱腐败,导致以西人党为首的在野势力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光海君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执行中立政策,也为政变提供了借口和名分。西人金瑬、李贵等人拥戴李珲的侄子绫阳君李倧,在1623年4月11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夜起兵于汉城西郊,从彰义门攻入汉城。由于负责汉城卫戍的训练大将李兴立已被收买,按兵不动,故政变队伍得以顺利攻入昌德宫并纵火,光海君逃走后被抓回,流放江华岛,其宠臣陆续落网、处死。政变后李倧奉仁穆大妃之命继承王位,是为仁祖,故此次政变被后世称为"仁祖反正"。
据记载,仁祖反正之谋最早策划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光海君十二年,一说1618年),策划者是出身西人党的武人申景禛和李曙,绫阳君李倧、具宏、申景裕等都是申景禛的亲属,自然被拉了进来。他们还想需要名望的文臣加入,于是便找了赋闲在家的前同知金瑬(其父金汝岉与申景禛之父申砬在壬辰倭乱时一同战死于忠州)、"一言相契,遂定推戴之策"。 天启二年(1622年,光海君十二年)5月,申景禛以吊唁李贵夫人的名义拜访前府使李贵,阐明举事之意,李贵赞同,于是李贵之子李时白、儒生金自点与沈器远、前兵曹佐郎崔鸣吉等都相继加入政变集团 ,此后"预谋效力者日众"。
险遭流产
天启二年(1622年,光海君十四年)秋,李贵获叙用为平山府使,与长湍府使李曙并为政变核心中仅有两名担任官职者,他们两人约定在当年冬天举事。 然而,此后他们的计划一波三折,先是李贵欲以申景禛为自己属下的中军,但申景禛行踪诡异,遭到领议政朴承宗的怀疑,请求光海君调任申景禛为晓星岭别将 ;其后三个月中,李贵"托以御敌,颇留意兵事,举措异常",同时以跨境捕虎为借口取得了光海君允许他联络长湍的权限 ,李贵将其反正之谋暗示给都元帅韩浚谦和自己的上司黄海道观察使李溟两位封疆大吏,韩浚谦是绫阳君的岳父,对此予以默认,而李溟则将此事稍稍泄露给朝中权贵,导致李贵遭到司宪府的弹劾,在天启二年十二月(1623年1月,光海君十四年)被罢了官。 于是李贵的举事计划被迫中断。
此时有一个叫柳天机的人向朝中权贵告发李贵居心叵测 ,李尔瞻遂指使两司(司宪府、司谏院)上疏揭发李贵有"扶护西宫(仁穆大妃)"之谋,请求光海君对李贵、金自点予以逮捕彻查。 由于李贵之女和金自点贿赂了光海君的宠妃金介屎请其疏通,光海君也早已不满李尔瞻弄权,所以李贵及整个政变集团逃过一劫。 为了避嫌,举事计划又推迟了两个月。
李贵去职后,李曙成为仅存的硕果,他利用职权之便在长湍的德津山城练兵,作为政变武装。 绫阳君则捐出数百金,让沈器远等暗中募集政变士兵,其后金瑬、李贵、崔鸣吉等又计划了举事的日期和具体安排,日期是4月12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大将(行动总指挥)为"素有将望"的金瑬。 尽管如此,政变集团仍然惧怕卫戍汉城的正规部队--都监兵,觉得必须拉拢指挥都监兵的训练大将李兴立才行,于是让李兴立的姻亲、政变集团成员张维去说服李兴立,争取到了他的内应。 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有个叫李而攽的参与者将政变阴谋传出去,最后为领议政朴承宗得知,朴承宗便让李而攽告变,此时是政变日期前夜(三月十二日夕)。金自点得知后急忙献酒馔金介屎,于是光海君便和金介屎等诸姬在鱼水堂花天酒地。此时已朴承宗已经设置推鞫厅,并将李而攽之告变上报给光海君,由于光海君正在游宴,故不以为意,由于朴承宗等再三请求,光海君才勉强下令召集大臣,但此时夜已深,宫门关闭,大臣们进不了宫,便改在备边司聚会待命。朴承宗得不到光海君的旨意,又相信自己的亲戚李兴立,所以推迟了调查。
发动政变
政变集团又躲过了被一锅端的灭顶之灾后,正式启动了政变计划。他们约定在天启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4月11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夜二更回合于汉城西郊的弘济院。李贵、金自点等陆续率所墓"义士"赶到弘济院,但是唯独大将金瑬到二更尚未赶来。此时张维赶来,通报有人告变、鞫厅已设、到处抓人的消息,这数百名"义士"不过是乌合之众,听到消息后都大惊失色,军心动摇。李贵便招来政变集团中的非核心成员李适,让他临时充任大将,理由是他有将才。李适欣然同意,果然军纪迅速得到整饬,李适把数百片"义"字纸粘在政变士兵的衣服后,准备出发。 当时,金瑬也得知了告变的消息,打算在逮捕者来到时把他杀了再去,所以迟迟没去弘济院会合。这时沈器远、元斗杓赶到他家,督促他快点出发,金瑬才动身。
金瑬与其子金庆征来到弘济院南侧的慕华馆,取代李适号令政变队伍 ,绫阳君虽然在原计划中没有规定要亲自出马,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也带着亲兵到延曙驿,迎接于长湍带兵赶来的李曙,于是金瑬、李贵、沈器远、崔鸣吉、金自点、宋英望、申景裕等所领诸军共计六七百人,李曙的军队700多人,在夜三鼓向汉城西北门彰义门进军。由于李兴立麾下的都监兵按兵不动,所以他们不仅顺利攻入了彰义门,还畅通无阻地杀到了昌德宫,哨官李沆开敦化门,政变军进入昌德宫,在寝殿放火,搜捕光海君,光海君及其世子得知消息后则从后苑溜走。
事件结果
4月12日(阴历三月十三日)黎明,绫阳君坐在昌德宫仁政殿阶上的胡床上,指挥接下来的行动。他召集百官,并先处死了朴鼎吉、金介屎、朴弘道三人。接着派金自点、李时昉去庆运宫通报仁穆大妃,因为只有她才能赋予绫阳君王位继承权,接着又派李贵去奉迎仁穆大妃,大妃不出。此时光海君已被抓获,绫阳君便用轿子载着光海君,自己骑马亲自前去庆运宫,在宫门外痛哭流涕,俯伏待罪。仁穆大妃说:"绫阳君是宗子,理应入承大统,如今完成如此重大的功勋,有什么事需要待罪呢?"绫阳君回答:"在混乱中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现在才能拜见您,实在不胜惶恐。"于是一直伏地到夜晚。其后仁穆大妃令绫阳君入内,将御宝授予他,然后绫阳君即位于庆运宫别堂,是为朝鲜仁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仁祖反正(朝鲜语:????),又称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指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按干支纪年为癸亥年)朝鲜王朝发生的一次武装政变。
肃清余党
反正成功后,新政权展开了对光海君及其亲信的肃清行动。光海君一家被流放到江华岛。4月13日(阴历三月十四日),光海君宠臣韩缵男、白大珩、郑梦弼被斩,他们与之前被处死的兵曹参判朴鼎吉、尚宫金介屎、承旨朴弘道一起枭首示众。其后庆昌府院君李尔瞻等30多人落网,4月16日(三月十七日)处死光海君宠幸的和尚性智,4月18日(三月十九日)李尔瞻及其子李弘烨、李益烨与同党郑造、尹讱、李伟卿、赵龟寿、朴应犀、韩希吉等被斩首示众,5月1日(四月初三日)斩大北派精神领袖郑仁弘,同日告密者李而攽、金介屎继父刘梦玉等14人亦被处死。5月2日(四月初六日)处死光海君的外戚柳希奋、柳希发兄弟及李尔瞻同党李尚恒、李日馨、郑之准,另有7名宫女被斩。此外,都元帅韩浚谦还将执行光海君中立外交政策的平安监司朴烨、义州府尹郑遵就地正法,光海君派到诸道搜刮的调度使金忠辅、金纯等也被捕杀。光海君的亲家领议政朴承宗及其子朴自兴在仁祖反正后逃到城外,自缢而死,李尔瞻的长子李大烨虽被特赦死罪,但自杀于狱中。反正后一共有80余人被杀,还有上百人被监禁(围篱安置)或流放远地。
论功行赏
伴随反正的还有平反昭雪和论功行赏。除了许筠(曾倡废母之论)等极少数外,临海君、晋陵君、永昌大君、绫昌君、柳永庆、金悌男等大部分光海君时代的"逆贼"都获平反,仁穆大妃的母亲也从济州岛被召还,关在监狱里的所有犯人都在反正当天获得释放。同年冬策"靖社勋"三等共53人,金瑬、李贵、金自点、沈器远、申景禛、李曙、崔鸣吉、李兴立、具宏、沈命世10人为一等,李适等15人为二等,朴惟明等28人为三等。 但李适对这种利益分配的结果极为不满,导致了不久后爆发的李适之乱。
外交风波
仁祖反正之后,新王的合法性还需经过宗主国明朝的承认。于是新政权以左议政朴弘耇的名义移咨驻椵岛(皮岛)的明将毛文龙,称李珲无道,被昭敬王太妃(仁穆大妃)所废,李倧奉太妃命继位,请求代奏。消息通过毛文龙传入明朝后,明朝的第一反应是"篡逆",认为李珲是经过明廷册封的合法国王,李倧不经明朝许可就擅自取代李珲,是挑战明朝权威之举,就算李珲有罪,正确程序也是先由太妃上奏明廷,再由明廷定夺其废立,因此登莱巡抚袁可立甚至提出"声罪致讨"的主张 ,当时大部分明朝言官也要求问罪朝鲜,但是明廷元老孙承宗主张"因其势而利导之" ,在朝鲜问题上具有很大发言权的毛文龙也指出光海君忘恩背德、仁祖真心亲明。
仁祖反正之后,仁祖就任命李庆全为奏闻使,携以仁穆大妃名义所上的奏文,于天启三年(1623年,仁祖元年)5月启程出使明朝。此时明廷内部围绕朝鲜问题争论不休,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礼部尚书林尧俞决定由袁可立、毛文龙分别派查官去朝鲜调查实情,结果袁可立派的查官赵延龄淹死在海中,毛文龙派的查官陈继盛则将收集到的朝鲜臣民831人的意见上报给明廷,证实了仁祖政权所言不虚。 礼部尚书林尧俞终于在册封仁祖的问题上松口,他于天启三年十二月八日(1624年1月27日)上疏皇帝,认为根据一些证据和毛文龙所调查的结果来看,李珲悖逆、李倧恭顺属实,从"联鲜制奴"的大局出发,可以权且不顾"纲常名义",同意朝鲜请求,明熹宗遂批准封仁祖为朝鲜国王。 天启四年(1624年,仁祖二年)6月,携带明朝准封敕谕的李庆全使团总算完成使命,回到朝鲜。天启五年(1625年,仁祖三年)明廷正式遣使册封仁祖,仁祖反正及仁祖王位的合法性才得到最终的认可。
仁祖反正尽管获得明朝认可,却并未改变明朝对其"篡逆"的定性,明朝的承认只是基于"联鲜制奴"大局下的权宜之计而已。崇祯五年(1632年,仁祖十年),朝鲜方面就获悉《两朝从信录》中关于仁祖篡位的记载,但当时仁祖政权还认为"此不过闾巷间浪杂之书",并不重视。入清以后,鉴于清朝要为明朝修史,而明朝留下的相关记载一致定性仁祖"篡逆",朝鲜担心清廷将这种记载写入正史,流传天下后世,因此在肃宗、英祖时期一再遣使辨诬,乾隆四年(1739年,英祖十五年)清廷修成的《明史》中将仁祖反正记载为"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朝鲜对此满意,仁祖反正引发的外交余波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影响
仁祖反正以后,朝鲜政局由大北派转入西人党手中,南人也获得起用。此后直到朝鲜王朝灭亡的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西人(包括由其分化的老论、少论)主政,朝鲜王朝的王统也归属仁祖一系。但除了这些上层建筑的变化外,这次政变在朝鲜内部而言并无太大影响。当时司谏院上疏说:"反正之后,政令施设,未有以大慰民心者,而加之以师旅,仍之以饥馑,中外赤立,怨讟朋兴" ,百姓中甚至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来讽刺仁祖政权:"孰谓清时?今亦昏时。昔在昏时,爵人以贿。今在清时,爵人以私"。 所谓"清时"是指仁祖时期,"昏时"指光海君时期,这首歌谣反映了朝鲜百姓心目中的仁祖政权在为政方面比起光海君并无本质区别,某种程度上甚至有所恶化。后世史官则批评仁祖政权革除弊政的法令如一纸空文,有"失信"之嫌。
外交影响
在外交方面,一些观点认为仁祖反正后,新政权为了践行反正时的大义名分,将光海君的中立政策急速转向亲明排金,造成朝鲜与后金关系恶化乃至招来入侵。但比起光海君时而言,新政权更加亲明固然是实,却也尽量避免刺激后金。虽然仁祖政权不再与后金往来,并且在反正10天后向毛文龙的使者标榜要和明朝"同心协力,期剿此虏" ,然而这不意味着仁祖政权会主动招惹后金,其"协力讨虏"的标榜除了对国内普遍亲明的两班阶层有个交代外,还有仁祖急于获得明朝册封的意图,很大程度上只是虚晃一枪而已。所以仁祖政权的建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光海君时代的国际格局,朝鲜在明金之间仍然维持"不背明、不怒金"的模糊状态,不过在亲明方面更进一步。
评价
毕自严(明末大臣):李珲之事天朝也甚谨,既助兵于四路进剿之时,又助饷于毛帅驻师之日,其有功于天朝也甚巨。彼国教令,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者也。
李建昌(朝鲜王朝末期学者):仁祖反正,彝伦再叙。
稻叶岩吉(日本近代学者):(仁祖反正)是废置今上(光海君)、代之以绫阳君的一场悲剧。……事件的主体是西人利用宫闱之纷争、策划王位之更迭而成功者也。而王位之更迭则是出于将备局(备边司)等国家之至上权力收入自党(西人党)囊中的必要性所做出者也,故光海君遂被供为其牺牲品。……必须认为,丁卯、丙子二役之痛苦,正是西人预定之代价。我朝鲜民族于此亦受朋党之惨害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李倧(朝鲜语:??,1595年-1649年),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一月初七日,李倧出生于朝鲜黄海道海州,是定远君李琈之长子。当时正值壬辰倭乱期间,各王子被安置于海州,所以他就出生在那里。他深得祖父宣祖李昖的宠爱,从两三岁开始就被抚养于宫中,宣祖给他取名为倧,小字天胤。所谓"天胤"指上天的子嗣,据说当时还是王世子的光海君对这个小字颇感不悦,这也被视为宣祖的深意所在。他受学于舅舅具宬,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宣祖封为绫阳都正,不久后晋升为绫阳君。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同大臣韩浚谦之女(后来的仁烈王后)完婚。
光海君继位后,对王位威胁者不断展开肃清,定远君一家也不例外。李倧的弟弟、定远君第三子绫昌君李佺就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卷入谋逆事件而被迫害致死,甚至连定远君在塞门洞的家也被认为有王气而被光海君夺去建造庆德宫(今庆熙宫)。 在这种状况下,定远君一家更加战战兢兢,只能忍辱负重以苟全性命,如李倧参加了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废母庭请"(大北派组织的请求光海君废黜仁穆大妃的请愿运动) ;而失去了儿子和宅邸的定远君也杜门不出,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底忧惧而死,据说李倧等原本打算安葬定远君于其母仁嫔金氏之侧,但因有人说仁嫔墓有王气而不得不临时埋在别处。
政变即位
不仅李倧一家战战兢兢,光海君与大北派的政治肃清令各方势力尤其是西人惴惴不安,而光海君的乱政及外交上拒绝援助明朝、秘密传书后金的行为导致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武人李曙及申景禛(李倧表舅)决定发动政变,推翻光海君,时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除了李倧及其舅舅具宏、表兄具仁垕外,他们还陆续拉拢了金瑬、崔鸣吉、张维、李贵父子等失意文臣及儒生沈器远、金自点等,势力在暗中不断壮大。 在此期间,政变势力内部曾产生推戴谁的争论,有人主张拥立朝鲜成宗的次子桂城君李恂的曾孙怀恩君李德仁,但因为政变的主导势力申景禛、具宏、具仁垕等都是李倧的近亲,所以最后还是李倧被选定为政变成功后接替光海君的人选。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二更,政变计划正式启动,金瑬、李曙等已率从长湍等地带来的1000多名军队集合在汉城西郊弘济院,李倧也率领亲兵至延曙驿与其会师,接着在三更时攻入彰义门(汉城西北门),由于负责汉城卫戍的训练大将李兴立在政变前已被收买,按兵不动,因此政变军顺利攻入昌德宫,并在宫中纵火。李倧在仁政殿阶上坐着胡床,指挥接下来的行动。他先命金自点、李时昉(李贵之子)去庆运宫(今德寿宫)向被幽禁在那里的仁穆大妃启禀"反正"之意,接着又派李贵、李德泂等具仪仗奉迎仁穆大妃,大妃不肯出来。此时出逃宫外的光海君父子被逮捕,李倧骑马带着被关在轿子里的光海君去庆运宫谒见大妃,在大妃面前伏地痛哭,表示自己有罪,大妃予以安慰,并命令将御宝传给李倧,李倧遂于三月十三日夜即位于庆运宫别堂。 次日先以仁穆大妃名义发表教书,废黜光海君,立李倧为王,然后李倧在庆运宫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教书,大赦境内 ,是为朝鲜仁祖,这场政变也就被称为"仁祖反正"。
李适之变
仁祖继位后,处决了李尔瞻、郑仁弘等一大批大北派官僚及金介屎等光海君的宠姬宠臣,为临海君、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等政治牺牲品恢复名誉,并起用在光海君时期失势的李元翼、郑经世、李睟光等南人及徐渻、吴允谦等西人。接着就是对反正功臣的论功行赏,在天启三年(1623年)闰十月十八日策勋三等共53人,金瑬、李贵、金自点、沈器远、申景禛、李曙、崔鸣吉、李兴立、具宏、沈命世10人为一等,李适等15人为二等,朴惟明等28人为三等。对于这种结果,并非皆大欢喜,怨气最大的是李适。他是反正军的重要领导,但在"反正"后仅被任命为汉城府判尹,与其形成对照的训练大将李兴立,他只是被临时收买为内应,在"反正"时按兵不动,却被特授为工曹判书,等录勋结果出来时,李兴立名列一等功臣,李适屈居二等功臣,李适内心自然更加不平。 不久后,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十七日,前教授文晦等告发李适等人心怀不轨,当时李适以副元帅的身份出镇平安道宁边,仁祖决定先不动他,而是派人逮捕他的儿子李栴和同党韩明琏等人。当时李栴与其父李适都在宁边,正月二十四日,李适杀死仁祖派人逮捕他儿子的使者,正式起兵叛乱。李适麾下有12000余名精锐部队,起初势不可挡,直逼汉城,仁祖在二月初八日夜奉仁穆大妃并率宗亲百官仓皇逃往公州避难。次日李适入京,拥立兴安君李瑅(仁祖叔父)。然而李适旋即被都元帅张晚率领的官军击溃,李适父子及韩明琏等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二月十八日,仁祖从公州返回汉城。
李适之乱平息后不久,宗主国明朝方面也传来了对仁祖的利好消息。原来仁祖在"反正"之后立即派李庆全出使明朝,通报"反正"之事,并请明朝皇帝册封他为朝鲜国王;而明朝却认定其为篡位,延宕不予册封,在朝鲜使臣的恳求和驻扎朝鲜境内椵岛(皮岛)的明将毛文龙的帮助下,明朝从"联鲜制奴"的战略考虑出发,决定批准仁祖的册封。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二十日,仁祖从归国使臣那里获得了明熹宗的准封圣旨,翌年六月初三日由明朝使臣太监王敏政、胡良辅主持册封典礼,仁祖在国内的合法性也得以确固。
不过,仁祖治下的形势并不强于光海君,百姓生活并未明显改善,社会失望度不断蔓延。光海君时期权贵所掠夺的土地,仁祖不但不归还原主,反而听任反正功臣据为己有,人们叹息:"只是变了下主人而已啊!" 讽刺仁祖及反正功臣的歌谣也开始出现,如"嗟尔勋臣,毋庸自夸,爰处其室,乃占其田,且乘其马,又行其事,尔与其人,顾何异哉?" "孰谓清时?今亦昏时。昔在昏时,爵人以贿。今在清时,爵人以私"。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卷入了明金(清)战争的旋涡中,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丙子胡乱后,清军撤军,带走了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凤林大君(后来的朝鲜孝宗)与约50万朝鲜俘虏回国。力主斥和的洪翼汉、吴达济、尹集三学士也被带到盛京处死。此后朝鲜不仅向清朝称臣纳贡,还被迫出兵帮助清朝攻打明朝(皮岛海战、松锦之战)。仁祖在此后尽可能顺从满清之意,对于耻于向满清称臣的大臣则深恶痛绝。他认为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误国" ,又说:"此辈(斥和派)以国之存亡置之度外,谋占美名,党同伐异,竟使宗国覆没,甚可恶也!" 与之相应的是重用主和派和亲清派,他在丙子胡乱后拜崔鸣吉为领议政,崔鸣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后又起用金自点。
仁祖政权的合法性也在两次胡乱后面临严重危机,由于仁祖反正本身的名义就是亲明排金,因此仁祖向满清屈膝自然使人们倍感失望。丙子胡乱后,朝中掀起了辞职和隐退的风潮 ,可见仁祖政权的形象在士林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自丁卯胡乱后,叛乱阴谋层出不穷,天启七年(1627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祯元年(1628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祯五年(1632年)柳应泂谋逆、崇祯六年(1633年)李时说欲立锦原令李倬、崇祯八年(1635年)李基安谋逆、崇德四年(1639年)贞明公主及宫人的诅咒事件、崇德八年(1643年)李挺海叛国事件、顺治元年(1644年)反正功臣沈器远欲立怀恩君、顺治三年(1646年)的姜嫔诅咒事件和安益信谋逆,等等,可以说是朝鲜王朝历史上谋逆事件最频繁的时期。这些谋逆事件基本在未然之时便被仁祖扼杀,其中仁祖可能毒死了他的儿子昭显世子,并不顾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亲自下令赐死儿媳姜氏(愍怀嫔),并把他三个孙子(昭显世子之子)通通流放济州岛,任其自生自灭。
正如仁祖自嘲为"伤弓之鸟" 那样,他的最后几年就是在内外交逼中努力保住自己王位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下度过。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初八日,李倧这位历经坎坷的朝鲜国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享年五十五岁,死后庙号初为烈祖,旋改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大韩帝国时期在谥号前追上"开天肇运正纪宣德"八字。清朝赐谥"庄穆",但是朝鲜并不把清朝当作真正的宗主国,因此终朝鲜王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朝鲜各王的谥号,都不为朝鲜所用。仁祖初葬于坡州北云川里的长陵,后在英祖年间移葬交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