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当亚历山大在多伦多因病去世后,不久,亚历山大帝国砰然倒塌。而在此时,遥远的东方,秦昭王带领着自己的国家,走上了灭六国的康庄大道,统一之势胜利在望。在历史的回眸中,人们常常会想,假如,亚历山大能活得更久一点,带领军队跨过帕米尔高原,与秦昭王不期而遇,那么,胜负又是怎样呢?作为一个功勋显著的军事家,他的谋略和胆识令人钦佩。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从小对战争就感觉敏锐。他有着巨大的野心,时常抱怨自己的父亲没能给自己留下等待其征服的土地。从公元338年起,他便带领着远征军南征北战,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就用实力让波斯和印度成为了其手下败将。他的军队只有五万,可是,因着训练有素的缘故,令周边国家闻风丧胆。

      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之后,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

    image.png

      在同时期的东方,也有个令诸国闻风丧胆的君主,他就是秦昭王,芈月的儿子,比亚历山大早生31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手下有一员悍将,叫白起。据统计,春秋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中,有一大半都是死在白起的手下,有了这个强大的“人屠”,秦昭王带着秦军横扫诸国。以至于,当秦军出兵时,就会隐瞒白起为将领的讯息,以免引起对手过多的警惕。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大胜赵军。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最终,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image.png

      试想,亚历山大和秦昭王相遇,这两位绝世名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从武器配比的角度来看一看。

      重型步兵方阵是亚历山大最强大的阵型,这种方阵由一万六千多人的四个小方阵组成。行进时,步兵们以不同的角度举着长矛,步调一致,看起来非常壮观。每个士兵手里还有一个圆盾,直径一米左右。方阵中每一排士兵在保护自己左侧的同时也能兼顾到战友的右侧,一旦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迅速补位,齐心协力,齐头并进。

      不过,这样的方阵也有缺点,那就是假如从两侧或后方进攻,就能够置之对方于死地。

    image.png

      秦国士兵虽然勇猛,但是,也要依靠方阵来推进战争。部队内由大小不一的方阵组成,基本单位是5个人组成的“伍”,接下来是“屯”,最大的是大将,足有1000人。根据战术的不同,随机应对。秦国的方阵中,除了手执长矛的士兵,还有一种戟手,他们通常以个人为单位,专门在方阵内混入外敌时消灭他们。除了戟手,还有一种铍手,能以微型阵型将敌人推出方阵。

      兵法中记载,当时的主流阵法十分多样,有方阵、圆阵、雁行阵等八种,可以说,这比亚历山大的一种阵法丰富多了。

      除了步兵方阵,秦军还有弓弩箭阵,因为,秦弩上弦十分复杂,需要花上全身的力气用脚蹬才可以,所以,这种弩的射程也十分可观,基本能够在150米的范围内有效杀伤敌人。这种射程再配合方阵,基本上锐不可挡。而且,比亚历山大具有优势的一点是,秦军的战车非常给力,可以让士兵们站在车上,发挥自己最强的战斗力。

      公元前8世纪,由于重兵方阵的出现,贵族们早就放弃了战车,所以,亚历山大的部队没有战车的存在。不过,他们有各种类型的骑兵,负责在两翼护卫,在两兵相接时能够迅速发起进攻,以求以闪电般的速度取胜。并且,在武器这一方面,虽说,双方都已经有了铁骑的雏形,但是,冶炼技术都不咋地,在这之中,秦国比古希腊还要再好一点。

      古希腊的主要武器是巨大而坚固的青铜盾,轻易不能射穿。虽说,剑已经出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的还是长矛。秦国的青铜剑已经非常先进了,其中,有一项冶炼技术德国人20世纪才掌握。可以说,战争中,武器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配合先进的战术才是取胜的关键。论军队的规模,秦军至少有六十万兵力,远远高出亚历山大远征军的数量。

      在与波斯的一战中,亚历山大用实力证明,面对游牧战术,他也没什么害怕的。他们是既可以在平原作战,也能在山地战争中取得胜利,究其原因,还是侧翼包抄的迂回战术做具有的独特优势。

      从灭楚战役中可以推测,假如,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远道而来,秦军完全可以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慢慢将地方的精力磨掉。假如,正面交锋,亚历山大最先派出的一定是步兵方阵,这时候秦军一定会发动箭阵。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势必会趁着秦军装箭的空隙从侧翼包抄。

      假如亚历山大的进攻没有绝对冲击力,那么,骁勇善战的秦军一定不会容忍远征军在面前撒野,会像老虎一样将他们撕咬成碎片。在近身战这方面,远征军手拿青铜盾,虽然有防身作用,但笨拙的盾对战斗力也会产生约束,相当于给秦军树立了一个活靶子。假如,战争变成持久战,马其顿远征军在秦军手下想必一定会败得很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文艺复兴时代因为火器的发展以及百年战争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让欧陆的军事家们具备了改革的基础,由此夸耀个人武勇的中世纪时代已经过去,留下来的是吸取古典时代的军事经验的瑞士方阵,在瑞士方阵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同时引入火器的是西班牙大方阵。

      正如同之前所提到的文艺复兴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武器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火器的高度发展,使得西班牙大方阵这种大量投入火器在战场上使用的方阵得以出现。

      和过去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时代不同,过去射速慢,造价昂贵,操作不方便的火门枪被火绳枪所取缔,而簧轮枪和线膛枪也出现在欧洲大陆上,能够在战场上机动的火炮取代了过去只能够安装在要塞上的火炮,中世纪的一切的愚昧的限制都已经被打破,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image.png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军事家们开始了新的一轮军事改革,俗话说得好,新的军事技术决定新的军事战术,伴随着军事技术的大发展,欧洲军事力量的战术体系也进入了革新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背景是冷兵器继续在战场上充当军国利器,另一方面火器的加入打破了原先的战场的平衡,等到了百年战争的时候欧洲战场开始普遍出现了冷热兵器混杂交替的情况。

    image.png

      过去那种身穿铠甲手持骑枪的重型骑兵为主的中世纪军队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封建领土的农兵制度也开始落后于时代,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骑士在火绳枪和青铜炮的面前愈发的力不从心,虽然哥特骑士铠甲给重骑兵部队延续了生命,但是这也是落日的余晖罢了。

    image.png

      手工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武器装备的大量研发和制造成为可以实现的事物,而不再是梦想,时代的发展使得军事改革的需求愈发的强烈起来,在这个一切都充满着可能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军事制度和战术,比如之前所提到的瑞士方阵,瑞士人通过合理的组织和严格的训练将团队协作和纪律性融合到中世纪的军队当中,并且充满了斗志,从而将长矛这样古老而又十分廉价的武器作为自己的武装并且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将重骑兵的冲击变得不再是那么摧枯拉朽,但是这种战术却并没有吸收火器,而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西班牙大方阵就此诞生了。

      西班牙人在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之后就意识到今后的时代是火器为主的时代,火绳枪这种廉价而又威力强大的武器势必能够将古老的中世纪军队埋葬进坟墓,在西班牙人研究了瑞士方阵的战术特点之后发挥扬弃精神结合西班牙军队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军事改革。

      改革的内容具体为将昂贵的十字弩抛弃,让三分之一的士兵装备火绳枪,然后让剩余的士兵装备长矛,同时让士兵们排列成多道队列,使得三段击之类的战术得以通行,同时还擅长利用修筑防御工事来为己方赢得更加有利的形势。

      同时西班牙方阵还配备骑兵,将标枪和弓弩抛弃掉的西班牙骑兵选择了短枪和长剑,只装备胸甲和头盔,这使得骑兵的机动能力和火力大为提高,至此西班牙大方阵就这样建立了,并且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多次的辉煌的胜利,直到重视机动炮兵和火炮的古斯塔夫方阵诞生之后西班牙大方阵才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二百年时间也算得上是辉煌一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马其顿军事体系的变化

        马其顿军事体系曾经十分完善,各兵种的搭配也几近完美。

        短短几十年,这个希腊北部的弹丸小国,竟然能迅速成长为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帝国军队的中坚力量,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长矛方阵——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在整个军队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成了亚历山大军队的主力。在他的天才指挥下,庞大的泼斯帝国被区区4万之众打得分崩离析、亡国灭种。

        可惜天妒英才,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抛下了他生前所缔造的庞大帝国,赫然辞世、撒手人寰。他手下的部将,个个都对这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纷纷各自为政、自立为王,声称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正统衣钵。西方史学家管这些自命正统的人叫“继业者”(the Successors),他们的国家理所当然就是继业者王国。

        在所有继业者王国中,比较大的有塞琉古帝国、托勒密帝国和马其顿王国。这些大国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国,为了只有毫厘之多的蝇头小利,费尽心机尔虞我诈,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权力的游戏。

        在长达数十年的继业者混战中,原先的马其顿方阵为了适应长矛互戳式的战争,渐渐发生了改变。在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方阵中真正作战的士兵只有前三排,后排的士兵必须等着前排的人受伤或者战死,迅速补上空缺的位置。进攻之时,马其顿方阵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大多数军队仅仅是看上一两眼便心生胆寒,不撒丫跑就已经算是“士气高昂”了,如何指望获胜?

        可战争方式在不断的改变,任何时候都不会例外。

        到了继业者时代,各位自称亚历山大正统的将领发现,两边都在用一模一样的马其顿方阵。原先对付其他敌人掌握的经验,到了这时候不那么灵验了。怎么办?一寸长,一寸强。只要我的长矛比你长,我就能戳到你。原来的长矛也就3米到4米的长度,为了戳到对面方阵的人,长矛渐渐长。

        别的将领一看这方法挺管用,于是也纷纷跟风,加长长矛。最后原本就已经很长的长矛,变成了6米到7米的超长矛。最后所有人都学会这招了,仅仅提高长矛的长度就没有原先压倒性的优势了。继续增加矛的长度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所有的棍子其实都会略微向下弯曲,只不过长度不够显不出来罢了。如今本来就细细的长矛已经增加到了6米多,再一加长肯定向下弯得厉害,到时候枪头肯定又软又飘,根本不可能戳到人。

      image.png

        既然在长度上不能再做文章了,那就在密度上做做文章。原先马其顿方阵只需要前三排士兵共同作战,对面的人过来就要同时应付三个枪头。现在他们改革了,用超长矛可以让前五排士兵共同作战,对面的人冲过来就要多对付两个长矛。在希腊将领的不断改革下,这种新式的马其顿方阵最终被各继业者王国采用。打仗的时候远远望上去,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钢铁刺猬。不过这个看似无敌的大刺猬,虽然有着无比强大的正面进攻能力,却有着一个致命缺陷——灵活性太差了。

        步兵产生巨大改变的同时,骑兵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军队的核心战斗力,并不是数量庞大的方阵士兵,而是作战素质堪比波斯的马其顿骑兵部队。可以这么说,虽然马其顿方阵有这无比强大的正面作战能力,但是真正决定胜败的,却是骑兵部队。

        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最精锐的骑兵称为“伙伴骑兵”,当方阵正面接敌时,很少有人会主动去碰马其顿方阵,大多数都会停滞不前。趁这个时机,马其顿的骑兵就会绕到敌军从后面,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冲击。如果将方阵看作是切菜用的砧板,那骑兵自然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菜刀,因此这种战术就形象的称为“砧板战术”。

      image.png

        后世的继业者们也知晓亚历山大屡战屡胜的秘诀,于是极力模仿砧板战术。可是后世的将领们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他们对骑兵的认识不足,只是机械地抄袭亚历山大的战术动作,而忽略了骑兵的质量。在几十年的继业者战争中,各国的骑兵战斗素质不断下降,到了最后成了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花瓶。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其顿的军事体系越来越偏离亚历山大的初衷,最终发展出一种以改版的马其顿方阵为核心的畸形军事体系。而马其顿王国最后一位国王珀尔修斯,敲响了马其顿方阵最后的丧钟。

      image.png

        二、罗马人的优势

        罗马人起初采用希腊古典方阵,后来因为屡次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和蛮族作战,进行了改革。卡米卢斯将军将罗马军团按照年龄,分成了青年军、壮年军和后备军。青年军和壮年军仿效西班牙部落战士,每人携带两支标枪,冲锋前投矛一波。经过特制的标枪扎在敌人的盾牌上,根本不可能拔出来,迫使其弃盾作战。后备军则采用希腊重步兵的作战方式,持长矛和盾牌作战。

      image.png

        而军团采用一种更加适合复杂地形的阵势,叫做三线阵。三线阵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阵线,青年军布置在第一线,壮年军布置在第二线,后备军布置在第三线。作战时按照青年军,壮年军和后备军的顺序轮番上前,进退有序。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军队可以灵活变动,没必要完全依赖整齐的队形。经历了改革后,罗马军团对阵大多数蛮族都是稳操胜券。

        随着罗马越来越强大,军团终于染指巴尔干半岛,和马其顿王国相遇。

        三、彼得那之战

        罗马人迅速展开了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于是在公元前214年和公元前200年分别爆发了两次马其顿战争。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以腓尼基合约告终,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则以马其顿的失败告终。不过两次战争均未伤到马其顿的元气,马其顿国内也一直对罗马怀恨在心。

      image.png

        从公元前171年开始,罗马人就不断派遣军团进攻马其顿,结果屡战屡败,我们可以看到,马其顿的军事体系即便已经发展畸形,仍然可以大概率击败罗马军团。不过上天对马其顿并不公平,罗马共和国实力强大,可以承受无数次巨大失败,并且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马其顿却只能失败一次。

        公元前168年,罗马元老院命令60岁的保卢斯,前往马其顿作战。这位老将一上来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战略思想。他利用夜色偷袭,将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赶到了彼得那。

      image.png

        彼得那是一个平原,有利于方阵作战。珀尔修斯在此前已经考虑得十分详尽了,然而却百密一疏

        公元前168年6月21日,罗马和马其顿的汲水人员发生冲突。马其顿方面借此机会迅速派兵突袭罗马,保卢斯也不甘示弱将军团列出,彼得那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起初,马其顿军队作战凌厉,攻到了距离罗马大营仅仅只有250步的距离。面对马其顿方阵,罗马人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溃败到山坡之上。

        珀尔修斯没有下令停止进攻,令骑兵追击罗马军团,而是继续用方阵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方阵与方阵之间,因为地形崎岖不平出现巨大的空隙。已经溃败的罗马人莫名其妙地钻到了这些空隙之中,结果绕到了马其顿方阵的背后。

      image.png

        面对背后突然窜出的一支军队,马其顿方阵根本来不及掉头,因为方阵的机动性在改革之后变得非常差。完全不适应近距离贴身作战的马其顿士兵,被罗马军队砍成碎块。这一战,马其顿军队共有2万人被杀,1.1万人被俘。好不容易积攒的军队,顷刻之间便灰飞烟灭。

        而珀尔修斯眼见大势已去,抛下自己的方阵,带着骑兵部队逃回了佩拉,再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罗马的入侵。而曾经天下无敌的马其顿方阵,也因为此战开始被罗马方阵取代,最终消失了数百年。后来哥特人利用马其顿操典复兴了方阵,这种实用的作战方式才得以重见天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喜欢世界历史的朋友们肯定知道,马其顿方阵曾经在世界上称霸一时,不仅造就了一代大帝亚历山大,而且还称雄世界,无人匹敌,塑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强大帝国,当时马其顿重甲部队,从欧洲一直打到南亚,可谓是所向披靡,从没有失败过,简直是当时军事史上的奇迹。

        说句实在话,马其顿军团确实比较牛,牛在哪里呢?马其顿军团的军队组织非常严密,阵法布置几乎没有破绽,而且在指挥的过程中异常凶狠,在训练、协同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团了,而亚历山大大帝也利用这支特种部队为自己奠定了霸业基础,对于一般国家的军队来说,遇上马其顿军团,一触即溃,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对于马其顿士兵来说,吊打别人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每次战争的胜败已经不是关键,只不过是换着对象吊打而已。时至今日,很多欧洲国家提起当年的马其顿军团方阵,仍然心有余悸,可见其当时的威力之大。

        那么马其顿方阵是怎样组成的呢?其实他们是由常备兵、轻装骑兵和骑兵以及辅助兵组成的,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常备兵的数量非常多,主要就是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和直径2英尺的圆盾。在方阵掩护自己和战友以及伺机攻击敌人。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因此方阵显得非常整齐有序,对士兵的勇气也是很大的考验,因为一旦一人吓破了胆,那么方阵就会乱套,这有点像我国明朝时期的戚家军。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轻装步兵的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主要更加灵活的攻击敌人,能够充分发挥战争的灵活性,所以杀伤力也非常的大。

      image.png

        骑兵主要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在马其顿时代,年轻贵族参军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标志着贵族的勇气和身份,因此很多年轻的贵族纷纷拿起武器,参与到战争中去,给帝国创造了极大的荣耀。

      image.png

        辅助兵的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主要是为了辅助正面部队作战。由此可见其实马其顿兵团的编制及组织是非常严密的,所以战斗力非常强。

        那么马其顿兵团与我国强盛时期的秦军相比,战斗力如何呢?大家知道秦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尤其是弓弩的制造,更是秦军的独门武器,秦军的弓弩往往能穿透重甲,而且秦军的勇气和耐力极强,由于长时间处于贫瘠地区,穷山恶水养成了秦国士兵火爆勇敢的性格,但是这些在马其顿军团面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秦军的弓弩再强,也只能在50步之内发挥作用,而马其顿兵团的战甲又非常的厚,所以一般来说秦军的弓弩很难奏效,所以秦军必须拉上当时六国之中的另外一支特种部队才能取胜。

      image.png

        这支部队就是赵武灵王所创建的赵国弓箭轻骑兵,在战争的过程中,由赵国的弓箭轻骑兵发挥灵活作战的优势,对敌军进行骚扰,打完就跑,因为马其顿军团大多是重骑兵,所以很难追上,所以不断骚扰,使其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和供给是最好的办法,然后秦军再用强大的重甲步兵和弓弩与马其顿军队作战,才有取胜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

        军队编制

        编制先进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image.png

        方阵布置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马其顿人的盾直径不过两尺,比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要小一尺。盾悬于颈部,这就使步兵们能够用两只手去控制巨大的矛,并且彼此的身体能紧靠在一起。通常在方阵行列中,每个战士拥有三尺见方的空间来施展武器,标准纵深是8人或16人。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累赘装备在互相保护上大费心思,但马其顿人却是为了进攻的目的而对装备严加选择:士兵生存的关键不是他们的装备(大小和重量已有相当程度的减轻),也不是他们后方的同伴,而是是否安全地呆在任何敌人也休想突破的巨大矛阵中。马其顿方阵比它的古希腊‘前辈’更易被攻破但进攻的威力却远远凌厉于前者。

        阵中前五列矛枪在初期的交战中都与敌军直接交锋,无数支矛互相撞击,组成一堵矛的墙,鱼叉般地攻向敌人并且--像鬃毛那样--将敌人的进攻有力地反弹回去。后面和中间的人也不空闲,它们举起盾挡住射来的弓箭,用枪托上的尖顶把敌人刺翻在地,并用肩膀向前推进到前排士兵阵中。后方士兵在作战时,无数支摇动着的枪托也会在混乱中对敌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而战阵的前方,正如利维在写作时所讲到的那样,每个罗马人都被逼处于十支矛尖的攻击之下,作为靶子的敌方士兵对那些矛尖来说简直是‘供不应求’。因此每个士兵端平自己的矛,在来目刺杀中寻找到最关键的空间就变得至关重要。进攻者应该努力在无数矛尖的缝隙之中拄到一个楔子。如果矛太重,向前推进时敌人阻力太大,几分钟之内就会精疲力尽。很少--如果有的话--有士兵去想他实际刺中了谁,刺中了多少敌人,能前进就是成功,而失败则将伴随善恐惧心理加深所引起的弥漫全阵的麻痹和反应迟钝而降临。

        如果第一阵列的持矛士兵败下阵去,如果敌人持剑突入方阵内部,或者情况更坏,他们已从方阵较空虚的一侧冲进来,那么,灾难就降临了,他们必死无疑。辅助性的武器匕首--正像矛长得愚蠢一样--它也短得荒谬,几乎不能给马其顿士兵提供任何安全保护,而持矛士兵本身也无法转过身来抵抗已攻至近身处的敌人。但对方阵来说不光彩地弃矛后逃只能使已打开的缺口变得更大。同时,一个身体紧压另一个身体时,这种屈辱的逃跑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旦进入方阵内部,敌人便开始持剑进行大肆杀戮。他们割开那些方阵士兵的腹部或腹股沟处,切下进入圈套的魂飞魄散者的四肢,直到整个方阵分崩溃散,血尸遍地有的士兵已被切腹取肠,却仍试图抓紧他们的武器。方阵士兵很少能听到终止前进的命令,归根结底,他们的作战行动主要依据于接触、感觉,来自敌人的压力程度,同时还有呐喊声和阵中流传的谣言。因为灰尘、血泊和扭曲的尸体所组成的海洋很快便弄瞎了内部士兵的眼睛,麻痹了他们的听觉,使他们根本无法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如果勇敢的士兵们能够保持那道密不透风的矛尖之墙,同时由后面的同伴帮助他们往前推进,那么被屠杀就将是另外一方了。确实一旦方阵顺利展开动作,长矛顺利开始了它们的进攻,那么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希腊铁制武器的这种恐怖力量。

        想象一下那些被千戳万刺撕成碎片的不幸者吧。胜利者对被征服者最后“行刑”,只有当他们不得不小心避开敌方那些武器残骸和手足残缺的尸体时,才会出现片刻的间歇。由于这种搏杀的恐怖性,难怪一个将领所需要的战士,既不是温柔娇嫩的青年,也不是优雅健美的肌肉,而是那些胆量经验具备,且绝不会在这种任务面前畏缩的结实而肮脏的老兵。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方阵配合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的四散奔逃,象割草机一样利索(除非遇到马其顿方阵的冲锋。这一点在游戏中没有体现,马其顿方阵时可以整体合一,后面推前面,然后象一堵墙一样冲过去),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的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那刀就是马其顿骑兵。游戏中的马其顿骑兵非常强,整体上要好于罗马共和国,这使他们有能力对抗并击败(拖住)敌人的骑兵,然后绕过头来,总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另外在游戏中也没有体现马其顿游击步兵,他们主要是使用圆盾短剑着轻甲的轻步兵,善于近身(在《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表现)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优缺点

        优点

        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的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场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缺点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

      image.png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方阵败绩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看看罗马人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是怎么击败这种方阵的吧。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注意,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image.png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虽然亚历山大大帝很好的解决了方阵的机动性问题,但不代表方阵就没有了问题——事实上,作为预备队,追击部队,以及保护者的骑兵反而容易被击败而导致整个战斗失败,因为亚历山大本人就在骑兵阵里(方阵需要保持阵型)。这个问题在亚历山大对波斯军队的几场战斗中都有出现过,但波斯国王并没有抓住这些机会,谨慎的他认为亚历山大已经突破了他的前军和中军,而实际上是亚历山大误入了波斯的后阵。出于宿命般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战死,但在几千年后的三十年战争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就使用了类似的战术(列队火枪手、火炮方阵,胸甲骑兵保护侧翼),并因为误入敌阵阵亡…………

        方阵兴衰

        在古希腊的战争中,作战双方以重步兵在约定的时间于约定的地点展 开作战,通常是较强大的一方首先蹂躏弱小一方的土地,视土地为生命的希腊人如果不是立刻求和,就是接受上述的挑战,战争通常在半天内结束。以致波斯人在向国王报告时说:希腊人不会打仗,他们分不清奥林匹克和战争的区别.但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伯罗奔尼撒同盟很尴尬地发现,无论他们如何起劲地蹂躏阿提卡半岛的雅典领地,雅典人只是躲在卫城和长墙,根本不愿与斯巴达人进行传统的半天战争,相反,只是以强大的海军封锁伯罗奔尼撒同盟,希腊第一次出现海上利益超过了土地利益的城邦。这种新型的战争导致了长达二十年多年的厮杀,最终斯巴达向波斯寻求财政援助建立起强大的海军,而雅典也向西西里远征寻求不受斯巴达威胁的土地,新一轮的较量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结束。 这种半天战争形式导致长达两百多年的以重步兵为核心的战斗模式,但伯罗奔尼撒战争表明,这种战争用于低烈度冲突是合适的,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灭国性相争是不够的。就在伯罗奔尼撒结束后不久,北方马其顿的国王菲力开始秘密研究新的战术,一种以彻底消灭对方军队为目的的战术,最后的成果经过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完善,最终成为了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适应了马其顿作为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的结构,大量的农民和极少量的贵族,因此,主要由贵族公民组成的重甲兵不是马其顿的所长,另外重甲方阵在战埸和山地丘陵地区机动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满足马其顿征服需要。新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一百人组成的长矛阵,在阵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线士兵的盾也大为缩小(斯巴达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盖整个身体),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缩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紧密;同时,后方的矛渐次加长,最终所有的长矛手都可以对方阵前的敌人进行攻击,最长的达到十米之长。

        如果以为马其顿方阵只是长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军队中列入方阵中的长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余全部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国的士兵,待释放的奴隶。在作战中,他们以箭、石、投枪攻击敌人,减少方阵冲锋的压力,当敌人被方阵冲散压倒后,他们就跟上去杀伤散乱的敌人。这种战法与中国古代的车战十分相似,先以战车冲散敌人,再与徒卒杀伤敌人。实际上春秋时晋国魏舒的毁车成行一役的作战方式与马其顿方阵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弃车的甲兵剑盾阵代替了长矛阵而已。

        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战斗能力,腓力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象他的优点一样特出,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战斗力集中在前方,侧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护,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别说抵抗,连逃生的机会也没有。罗马人在与高卢人的作战中首先尝到这个滋味,当高卢的剑盾兵攻破了罗马人的侧翼后,三万罗马人和同盟军毫无反抗能力地就在阵位上被杀死。这埸惨败令罗马人意识到,长矛阵如果被突破就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马其顿方阵的革命性改进,导致了罗马小步兵方阵战术的产术,也就是罗马军团。

        多年后,较马其顿方阵灵活得多的罗马军团战术在与地中海地区最后一个强大敌人,希腊人的叙利亚王国的战争中,轻松地在狭窄的谷地中展开,并把同样是挤在山谷中却无法展开的摆着马其顿方阵的叙利亚四万大军全歼。在这一仗后,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完全消失了。

        导致马其顿方阵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投射武器的进步,令到对敌一方可以在远离方阵的地方通过箭射和投枪杀伤阵中士兵,瓦解马其顿方阵的攻击能力,攻击能力的消失,意味着马其顿方阵防守能力的消失。微小的铁制箭头,可以穿透牛兵盾的铁制标枪,起着于关重要的作用。

        一排排的矛举起来,前后十六排,矛的尾端也有锋刃,防你从后边上来。前五排的枪尖都搭到第一排人肩膀上面,整个方阵像一只刺猬,因为没有活动的余地,你最好的姿势就是站直了,别趴下,以免被人踩死。阵里的人不能跑,跑就首先死。事实上,那时的战死者多不是被砍死,而是被践踏致死。

        方阵的两翼有轻装步兵以及骑兵的掩护,三个军种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就像一台不可抵抗的机器。这里列出秦时明月对【马其顿方阵】的细节还原:1战斗开始前为保护侧翼,部分辅助兵、步兵会在方阵前面和两侧排成散兵(秦时明月中是装作慌乱,等开始快战斗就回归阵中)

        2方阵前排的装备兵种配置。(只不过和传统的【马其顿方阵】稍有差别)这里第一排是大圆盾配合短矛(标枪),大圆盾负责挡住下蹲时的整个身体,短矛更具机动性——接近于【马其顿方阵】的“轻装步兵”。

        后一排是有缺口的圆盾,配备长矛,长矛架于前排肩上,盾带缺口或许能方便双手操作长矛——虽然盾牌可能更像【马其顿方阵】辅助兵配备的,但作用上感觉更像【马其顿方阵】的“常备兵”。

      image.png

        ★左手持盾,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3方阵中配置了以标枪(或弓箭等)为主要兵器的“辅助兵4、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5、装束铠甲的样式就不用说了,而且方阵以轻甲为主要防具,提高了机动性。当然,最后关键还要有年轻贵族带领的重骑兵。(将长矛简化成了短标枪)马其顿方阵使用的长枪应该更长,后期超过18英尺,6米左右。但看秦时明月中的战斗镜头表现:一手执圆盾丶单手执枪攒刺。辅助的骑兵装备了双刃弯刀”(尼泊尔军刀)这种【双刃弯刀】十分适合【骑兵】佩带用于作战中的砍杀。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基本介绍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image.png

        历史沿革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image.png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方阵介绍

        常备兵

        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image.png

        轻装步兵

        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

        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

        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马其顿方阵适应了马其顿作为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的结构,大量的农民和极少量的贵族,因此,主要由贵族公民组成的重甲兵不是马其顿的所长,另外重甲方阵在战埸和山地丘陵地区机动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满足马其顿征服需要。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