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
白杆兵,明末由西南毕基卡人(土家族人)组成的军队,因所装备的白杆枪得名。白杆兵先成名于平播之役屡破杨应龙的反政府武装,后又扬威塞北与满洲巴图鲁争雄浑河,建军数十年战功无数,人肉大厨张献忠和不知量力的永宁宣抚司奢崇明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时人云其:“凡战必捷,人莫敢撄。”这样一支能够在明末战争中撑起小半边天的少数民族军队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武装?
1·军队组织和数量
▲石柱今属重庆管辖
白杆兵系四川石柱宣抚使马氏家族招揽当地毕基卡人编练而成的军队,属毕基卡土司军。明代毕基卡土司军队组织形式为营旗制,营和旗是白杆兵的主要单位。
营,是毕基卡土司正规部队的编制。一般止有宣抚司、宣慰司级别的大土司才有营的编制,中小土司往往没有营的编制。四川石柱马氏为宣抚使财名有限,本不应有营的编制,幸得马氏女眷秦良玉晋升为四川总兵官,手下方才有营的编制。每营有100人,按例设五营分“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土司长子掌管,其余各营由土司亲信或境内豪族指挥。五营各营有总旗1人,旗长1人,旗鼓1人。营兵相当于土司的近卫军,其完全脱产,每月由土司以米3斗6升、银3两6钱供养。营兵的招募颇为严格,入营者无不是各村寨的健儿。营兵需平日驻守山隘关口防备邻人入侵,战时则伴随土司左右征战沙场。
▲中国古代能拿得出像海龙屯居城这样的手笔的土司不多
旗,是一种具有古代部落公民兵遗风的军事组织,凡境内适龄男丁皆编入旗内,战时动员以此为据。一旗有几十人到百多人不等,视各土司实力而计。
白杆兵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5千,这自然不光是毕基卡人口稀少的缘故,也是因为四川石柱土司马氏家族财力有限的原因。播州杨氏经营播州700余年,生死存亡之际也不过拉出万把土兵。马氏经营四川石柱时长短,加之石柱贫瘠不似播州富庶,其尚能动员数千战士供明廷驱使已实属不易。
2·军队训练与纪律
▲长焦镜头下的渝东一片美好,但又有几人愿意常住
毕基卡人生长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与自然洪荒猛兽、中原大一统王朝、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练就了一副好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不论男女老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军事经验和武器使用知识。马氏亦视帐下白杆兵为安身立命之本,对其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除了一般的战斗技能训练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之。”
▲毕基卡人的战舞“茅古斯”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其训练严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战斗中,勇敢向前者会得到重赏,怕死退缩和贪功误事者会被严惩——“其节制甚严,只许刺击,不许割首,违者和退缩者斩首。”军中盛行连坐法,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3·装备
▲白杆枪
武器:白杆兵是一支近战肉搏的重步兵,他们的主武器便是手中的白杆枪。白杆枪,以白木为杆身材料,矛杆不加涂漆,矛柄有一小钩,杆尾有一小环,行军途中若遇到恶劣的自然地形可用”一矛钩齿向上挂,二矛钩一矛尾环“的方式安然通过。副武器种类繁多,传统的刀剑斧棍应有尽有,故不作累叙。
▲收藏于重庆某博物馆的秦良玉专用战刀
防具:敢于直面敌人近距离搏杀的战士除了要有出色的战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气,还非常依赖护具。白杆兵中的五营得到了最好的照顾——“盔重16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打百步。”五营之外其余白杆兵并非土司的嫡系,他们装备的护甲更多是具有御寒意义的棉甲和皮甲。
▲秦良玉曾使用过的头盔战甲
4·战术
白杆兵的战术简单而又高效,那就是以攻代守、以战代防。
白杆兵的阵法,一般以24旗为阵,各旗以25人为队,组成旗头1人,依次排列为3、5、7、9人,形成尖锥状队伍,其余士兵列于阵后,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补上,以保证队伍的严谨,若前者败倒,则2重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战败,胜无望矣。旗长和总司长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旗兵排列如尖锥,而24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白杆兵的尖锥阵
白杆兵这种塔式的战斗队列非常类似欧洲中世纪另一著名阵法“野猪头”。其进则长枪如林侵略如火,一波便能带走战斗意志底下的敌人。其退则如古井无波,井然有序,令敌无可趁之机。
白杆兵的阵法和纪律后来被明末名将戚继光加以借鉴和模仿,创造出了适合同倭寇作战的治安战阵法鸳鸯阵!
▲石柱土司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明朝末年,朱氏王朝内忧外患不断,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满清觊觎中原。在时局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将领,秦良玉就是其中一位。她率领的部队叫做白杆兵,骁勇善战。那么,这支部队为啥叫做白杆兵呢?
(秦良玉)
提起秦良玉的事迹,首先要从她的丈夫马千乘说起。
马千乘的祖上非常有名气,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马援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宋时,马援后人马定虎在今日的重庆市石柱县境内,平定五溪蛮入境,因功授以石柱安抚使,官职世代沿袭 。此后的朝代,都默许马援后人世守石柱。
明朝末年,马千乘担任石柱宣抚使,但是他命短,43岁的时候去世。当时,明朝统治阶级出现了危机,内忧外患不断,秦良玉接过丈夫的大旗,担任了石柱宣抚使,守卫石柱。
(秦良玉)
除了守卫石柱, 秦良玉还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
在四川,张献忠的势力非常大,曾经和秦良玉打了很多仗,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 后来,张献忠占领了四川大多地盘,却不敢靠近秦良玉守卫的石砫。因此,很多四川老百姓都迁到了石柱,认为那里是一方乐土。
秦良玉打仗为啥那么厉害?只有自己有一只战斗力非常强的白杆兵,那么为啥叫做白杆兵呢?
(白杆兵)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长枪)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四川山地很多,作为本地人的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此外,秦良玉虽然是女人,但是非常聪明,又懂得兵法。种种结合一起,让这支白杆兵非常能打仗,也成就了秦良玉一生的丰功伟绩。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621年,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辽东,大明王朝在全国范围内调兵增援。当时的大明朝已经不同往日,军队之羸弱,前所未有。就在这时,西南来了一支数千人的特殊部队,他们身材矮小,士兵手中个个拿一种特制的长矛,矛端有弯钩,矛尾有圆环,矛杆为纯白色,为首的是一名女将军。这便是大明朝一支非常有名的部队——白杆兵。为首的女将军名叫秦良玉。她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都在军中效力。
秦家兄妹是苗族人,从小学习汉文经典,最重忠义之道。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被明朝封为石柱宣抚使,其实就是当地的土司。石柱地区苗族、土家族杂处,民风剽悍。秦良玉训练的这支白杆兵全是石柱人,能征惯战,屡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此次秦良玉亲率数千白杆兵,北行辽东,为国戍边,抵抗后金。秦良玉驻扎在榆关,她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则率5000精锐赴辽东驰援。初到辽东,白杆兵并不受袁应泰重视,被安排到沈阳郊区偏僻的山地驻扎。当时努尔哈赤兵围辽东重镇辽阳。袁应泰匆忙调沈阳的大军前往支援,不料努尔哈赤使的是调虎离山计,真实的目的就是攻打沈阳。结果沈阳轻而易举就被后金军队攻占。
袁应泰急忙命人强攻沈阳。这时努尔哈赤已经调来了八旗精锐前来增援。不过白杆兵统领秦邦屏毫无惧色,他率领白杆兵5000人,会同其他川军先行北渡浑河.向沈阳城西南运动,伺机消灭沈阳城外的敌军。努尔哈赤得知一支军队要向他们发起进攻。便派一名叫旺格的佐领带正白旗五千骑兵在浑河以北阻截。当时正值冰冻初化之时,河水寒彻刺骨,要渡过河去.只能靠浮在水上的木浮桥。旺格这人很狡猾,他知道面前的白杆兵来自南方,料定他们不敢涉水,而是从河上的浮桥通过。旺格故意没有砍断浮桥,想等白杆兵渡到一半时,再行射杀。
万万没想到的是,白杆兵来到浑河边上,像是预先安排好的一样,下水的下水,渡桥的渡桥,军容之齐整,令旺格胆寒。旺格急令人放箭。可白杆兵士兵不仅不怕冷,而且也不怕箭,身上都穿着外有厚棉内置铁片的铠甲,那利箭竟然射不进去。一阵密集的箭矢射过,只有少数人倒在河水里,多数人依旧呐喊着冲过河来。
此时,秦邦屏、秦民屏等骑马的战将率先渡过了浑河,他们冲进敌阵,展开了厮杀。滩头上很快就形成混战的局面。八旗劲旅遇到白杆兵的钩镰长枪的攻击,不大一会儿,就有上百战马被伤,上千金兵被杀。旺格眼见招架不住了,只好下令往沈阳城中退去。秦邦屏则率众追到沈阳城下。城门突然关闭,城头滚木礌石雨下。无奈他只好下令撤军,旺格大败而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中国历史上,秦良玉是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独个载入正史将相列传(不是列女传)的巾帼英雄。笔者认为她被誉为古代中国头号女战神当之无愧。
(一)秦良玉天资聪慧,加之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出类拔萃,成年后按自己的心愿选定夫婿
秦良玉(1573——1647年),苗族,字贞素,四川忠州人,出生于明末一个贡生家庭。父亲很早就有天下不久要大乱的预感,因此从小就教她和两个兄弟诗书字画,演练阵法,训练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各种武艺。不知啥原因,一对夫妻生出来的三个娃娃,秦良玉禀赋超群,水平是“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兄弟俩却差了档次。
父亲对秦良玉慨然叹道:你哥哥和弟弟都不及你哟,可惜你是女子,否则日后定能建功立业封侯。秦良玉慷慨而言:如果女儿今后能掌军权,不逊色于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重庆忠县,秦良玉雕塑)
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父母尊重文武双全的漂亮女儿意愿,由她自个儿比武招亲。那天来试一试的人不少,当然看热闹的人更多。有个早就把秦姑娘对上号,曾带着厚礼来提亲被拒绝了的土司,心不死哟早早赶来碰运气。比武的过程就不赘述了。
秦良玉慧眼识珠,相中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千乘。万历二十年,两人大婚后,夫妻同心协力,仅用几年时间就训练出来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在此期间秦良玉生下一子。
(二)秦良玉有勇有谋,在平叛中立功,受到上级表彰和朝廷提拔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反叛,朝廷诏令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兵马平叛,秦良玉夫妻率领3000名“白杆兵”应诏。由于“白杆兵”拥有特殊武器装备,进行过系统的山地作战训练,加之战术灵活多变,打得叛军望风披靡,被迫设下五道关卡,退守播州城。
(以下为一组古代女将军的影视形象)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秦良玉率“白杆兵”轻松攻下第一关,并生擒了守将。总督李化龙十分惊奇,平叛后赠镌有“女中丈夫”四个大字的一面银牌给秦良玉,以示表彰。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因不愿行贿得罪宦官,冤死狱中。朝廷查明真象后,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命她继任丈夫的官职。秦良玉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就任后认真履行职责。
万历四十四年,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借奉诏援辽的名义率数万人马与其女婿樊龙里应外合占据了重庆,并发兵围攻成都。由于同为相邻地区的土司,奢崇明派人携大量珍宝来石柱与秦良玉“通好”。
秦良玉立斩贼使,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率一支“白杆兵”溯流西上,忽然抵至重庆南坪关,扼制叛军归路,并趁叛军天黑防守松懈,突袭叛军驻于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军,尽焚其舟。与此同时,秦良玉另分兵守忠州,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挡叛军沿江东下。
当时川东一带诸土司皆收受了叛军贿赂,处于观望之中,秦良玉率“白杆兵”向叛军主动进攻,连获红崖墩大捷、观音寺大捷、青山墩大捷,不久就平叛成功。明廷叙功,授予秦良玉总兵一职,她的兄弟和子侄皆获擢升。
《明史》赞她: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三)秦良玉率“百杆兵”两次应诏卫边勤王,奋勇杀敌,功勋卓著,崇祯皇帝赋诗嘉勉
满人建立后金之后公开叛明。46岁的秦良玉与兄弟、儿子应诏率3000名“白杆兵”,日夜兼程北上卫边。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浑河血战中,秦良玉的哥哥战死,弟弟身陷重围。
秦良玉闻讯亲率百名“白杆兵”杀入重围,拼死救出弟弟,夺回哥哥的尸体。嗣后朝廷任命秦良玉为守山海关的主将。山海关是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后金屡次派兵攻击。秦良玉有勇有谋,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为所激,加固工事稳妥防守,敌军始终无法得逞。
有一天秦良玉的儿子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镞,向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后金头领大为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到山海关挑衅。明嘉宗深为感动,赐秦良玉二品官服,封为诰命夫人,重赏“白杆兵”全体将士。山海关战事暂时平息后,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率十万清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连克永平四城,进抵北京城外,明朝廷大震。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拿出全部家产作为军饷,即刻提兵星夜兼程赴难,直抵宣武门外屯兵。
当时,接诏先后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余万,但都畏惧清军的狠武,没有那个将领敢带头出战。秦良玉却无所畏惧,亲率仅数千人的“白杆兵”主动首先出击。清军在以前的浑河血战中,领教过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士兵的厉害,因此内心先自胆怯,加上后来明军中的孙承宗老将军等率本部人马配合出战,最终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
北京解围之后,崇祯皇帝十分感慨,专门在皇宫召见秦良玉,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太子少保,挂镇东将军印,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埸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崇祯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且内忧外患不断,很少有闲情逸致吟诗作赋,仅有赠秦良玉七绝诗和赠杨嗣昌五绝诗传世。如此殊荣,可见秦良玉的功绩之巨!
(四)文末笔者补白
史载秦良玉率军赴北京勤王,“驭军严,秋毫无犯”,驻扎在如今北京宣武门一带的四川营胡同。后人为缅怀她,曾在当地建了一座牌坊,上书“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军遗址”。四川营胡同附近的十几条棉花胡同,就是她当年安排随军女眷纺棉织布的地方,清代曾有人到此寻踪作诗追忆。
笔者深为感慨的是:秦良玉的“”不属于国家正式的军队编制,一应武器装备和军需供应,兵员招募和死亡伤残人员的安埋救治均自理。竭尽一隅之地的人财物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全力救助国难,耿耿忠心弥足珍贵矣!
(传说中的白杆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白杆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兵种介绍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长枪)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明末忠贞侯、四川总兵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兵器材料
科: 木犀科 属: 白蜡树属 形态特征 欧洲白腊的变种,生长迅速,枝条黄色,叶初期黄绿色,后变为金黄色。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通常5-7枚。椭圆花序顶生及侧生,下垂,夏季开花。翅果扁平,披针形。
生长习性:喜湿润,多分布于山洞溪流旁,生长快。
经典战绩
平播之战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围攻成都城。他们四处攻击,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獗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浑河血战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诸营皆溃。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
东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立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八旗兵,大战中杀八旗兵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由于众寡悬殊,秦邦屏力战死于阵中,秦民屏浴血突围而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但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闻天下。
收复四城之战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榆关不入,便率十万八旗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清兵趁机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补朝廷因连年应战而造成的军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围。崇祯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崇祯十七年惨败
秦良玉一心为国,率三万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庆,与附近守将张令相倚为声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调一万五千石柱兵,进入重庆与官军共同把守坚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违背命令,就对路过自己军营的绵州知州陆逊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张令守黄泥洼一带,甚失地利。贼军盘踞归、巫众山之巅,俯瞰吾军营垒。倘若他们自上而下,乘势使气攻击官军,张令部必败。张令一败,次必及我部军。我部军一败,谁又能救重庆之急?”陆逊之大惊,问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时,绝不能坐防坚城,应先发制人,与贼军争山夺险。”
陆逊之立即把消息转告给邵捷春。邵巡抚倒是知错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张献忠贼军于十月五日在土地岭(今重庆奉节草堂镇)率先向窝里斗的明朝官军发动进攻,一天内即杀明军五千多人。次日,张献忠手下白袍小将张玉儿(编辑者注:即李定国)当阵射杀号称"神弩将"的明军老将张令,乘胜把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不仅张令一军尽覆,秦良玉手下三万多"白杆兵"也全军覆没,致使最后秦良玉仅单骑逃返重庆,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惨败。
史料引用
所部兵器用长矛,白木(白蜡木)为之,“白杆兵”遂著名海内。
《南明史》秦良玉传
太保既归马氏,农隙简练士卒,精劲冠诸部。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砫白杆兵遂著名天下。秦良玉与夫马千乘整饬土政,培训军伍,练出了一支戎伍肃然、所过秋毫无犯、为远近所惮的石砫土兵。因执钢矛带钩、尾有小铁环,以硬杂木为杆的白杆枪,故称白杆兵。 《马氏家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