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灵素资料
林灵素——道教神霄派领袖级人物
人物事迹发展
林灵素:中国道教名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林灵素 - 人物事迹过程
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宠信,历来异说多端,矛盾迭出。综观各书所记,以《宋史·林灵素传》所载“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等语,比较与事实相近。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视其貌如旧识,为之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
请治宫禁怪,因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政和七年二月,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又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并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由此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四月,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道家两府”)班上。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大觉金仙,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说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灵素曾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
林灵素 - 人物事迹过程变化
关于林灵素辞归的事,赵鼎在传中写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罡《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又降诏不允。冬,全台上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先生闻之,大笑,呼诸弟子并监宫官吏曰: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帝赐宫温州。《东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于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
《宋史》则记载“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灵素登城厌胜,遭到役夫袭击,徽宗始知其为众所怨。他又与皇太子争道,终触怒徽宗,以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一说:他登城治水,水势不退,回奏令太子设四拜。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他因而上表乞归。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不论何说为是,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当属事实。
这一详明的记载与地方志相似,与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对于奸臣的非难,居然大笑了之。“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可见他是个有操守的人,不是谋私利的贪暴之徒。赵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词人,抗金名相。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海南岛吉阳军。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贬至吉阳军(即今三亚)后,谪居3年,直至1147年绝食身亡。如此铮铮铁骨之人,他是绝不会,言之无凭的。
林灵素 - 人物事迹结果
放林灵素归山,《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于他死于何时,官修、史书均无记载。其他各书又多牴牾。据史料推断,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年间。死前,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南宋时,温州天喜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林道士成了金门羽客、冲虚通真达灵其妙先生后。在太清楼下侍宴皇帝,瞥见了罗列着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元祐奸党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问之,林灵素说:“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还即席作了首诗,诗曰: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皇帝就把这诗随本给蔡京,蔡京惶恐惭愧至极,落荒而逃。从此,中国历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结怨生衅。
《宋史》与地方志所记载的一件事是关系林灵素被乏极为重要的信息。史载:“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重。帝知众所怨,始不乐。”明嘉靖《永嘉县志》载:“后因大水临城,上疏言,国难将至,请迁都避之。”
这话给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听”。林灵素见此情形,就辞职回到温州天庆观修道炼丹了。
这可见林灵素不仅不是《宋史》所说这般无赖,根本没有与当国奸臣们沆瀣的,而是充满正义感,而且还有先知预言的本事。若果真能迁都避之的话,宋朝的历史就要重新写了。可惜宋徽宗没听林灵素的建议,在林道士离开朝廷8年的1127年,北宋就灭了。
而林道士与蔡京奸臣的斗争并不这么简单,这道士道行高深,前后好几个回合,全胜。
政和年间,宋徽宗依林灵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开神霄录坛。京城神霄宫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庆贺。早斋罢,徽宗引百官游观,忽吟得上联:宣德五门来万国。蔡京等沉思无以答。徽宗问林灵素:“师能对否?”
林应声而答:“神霄一府总诸天。”
徽宗大喜,遂令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洎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这下就出尽风头,使蔡京辈失尽面子。
徽宗对他的宠信越来越深,他的权势日益嚣张,从而导致与当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对立。赵与时《林灵素传》载:“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请上治罪。可见蔡京已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对此,林灵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来个反奏童贯、蔡京等奸臣,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转世祸国,劝请徽宗斩决。他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其后,林灵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从此可见,他也是能尽忠言直谏的良臣。
林灵素与奸臣蔡京斗争也很坚定的。据宋名臣赵鼎《林灵素传》云:
先生有一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虽驾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厢密探之,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指示。敢有不实,臣当万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驾起居,帝与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粉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先生请问其因,帝曰:蔡京可诛。先生奏乞赦之。
显然,老蔡这次处心积虑的构陷又以失败告终,狼狈不堪。
由此可见,他对童贯、蔡京奸党的态度,不是如《宋史》上说的一味逢承,了无是处的。不仅有先见,而且有肃清奸党,重振朝纲的坚定立场。
比如对林灵素在京与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两人的见解相近。赵与时写道:
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令众。”
赵鼎是这样记载这同一件事的:
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力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时有十四人会于凝神殿,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杂于云间。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则林灵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馀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龙鹤加百数,蔽日遮云。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 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里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诸人伏地哀鸣,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前令众。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这两段文字除详简之外,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赵鼎是林灵素同时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详而如临其境。
林灵素回到温州后的事,温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认《宋史》所载,可能有所出入。林灵素生于公元1075年,死于1119年,时在重和二年。这年改元为宣和元年。这时,林灵素已不在京师了。况宣和年间在温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孙概,就不可能会与林灵素狭路相逢的。这活通判调查死道士的事,纯属污陷。可见《宋史》有杜撰之嫌。
林灵素辞职回温州时,只有弟子张如晦辞官随他南下。赵鼎记云:
先生顷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宵。此外则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既还乡,则同居永嘉。”方志中对林灵素的死记载得很有趣:1119年的中秋这天,对如晦说:“可於扈屿灵官山劚地五尺,见石龟蛇则葬我,葬毕宜遂去。”这夜三更时分,援笔题曰:四十五年务生,浮名薄利峥嵘。要说神仙的路中秋月下三更。这时风清月白,忽闻要雷声,稽首而化。徽宗皇帝见遗表,诏守臣治葬。挖地五尺时,果真有石龟蛇出现。棺木一下塞穴中,就“雷电大作,云雾晦总,失其所在。”随葬的有微宗皇帝御赐的七宝数珠,雷霆八角印及冠剑。靖康元年钦宗皇帝派使者来取随葬了的数珠,将要挖开坟,这时“天昏地暗,百怪杂出。
使者惊慌失措,跪地叩谢,天才放亮,只见所要的宝珠明当当地已挂在上。这是地方志所载的,看好象是神话,但我作他的同乡后人,还是认为这是真的才好!不然岂不冒渎了先贤。修志的人也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文末,记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字:按旧志记录如右,与《宋史》所载不同。我想,永嘉有很好的修地方志传统,宋元以来就已有之,况林灵素作当时的名人,宋代的温州人对他的事应是有记录最清楚的。对宋史所载也是表示怀疑,因而在末处注明,按旧志录如右的。
其实方志中的这些记载与二赵所述基本一致。赵鼎记云: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及别州官亲族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