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哈·纪伯伦资料
1883-1931
中文名:纪·哈·纪伯伦
外文名:Kahlil Gibran、????? ???? ?????
别 名:卡里·纪伯伦
国 籍:黎巴嫩
民 族:阿拉伯人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31年4月10日
职 业:诗人,画家,作家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艺术学院
信 仰:自然神论
代表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创作体载:散文诗、寓言、短篇小说
逝世地:美国纽约
纪·哈·纪伯伦——阿拉伯诗人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收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贝什里,当时黎巴嫩属于奥斯曼帝国叙利亚行省。
1892年,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靠卡米莱沿街兜售物品维生,一年后他们开了一家小干货店维持生计。9月1日入波土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国化为更简略的哈利勒·纪伯伦。在校期间,纪伯伦表现出的绘画天赋受到弗劳伦斯·皮尔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荐下,纪伯伦被孩童资助社团的社会工作者杰西·弗莱蒙·比尔介绍给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摄影艺术家、出版商弗雷德·霍兰德·戴伊。
1896年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人士弗雷德·霍兰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给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
1898年3月8日,参加戴伊举办的画展,结识许多文化名人,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9月,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入贝鲁特希克玛学院。阿拉伯文教师扈利·尤素福·哈迷德为他介绍古诗人穆台纳比等,并介绍《诗歌集成》和《圣经》给他看,同时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办的校刊《复兴》上发表。求学期间,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间,访寻名胜古迹。
1899年夏,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哈利勒,住在婶母家。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诗人的画像,如阿尔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台纳比以及阿拉伯女诗人罕莎等。
1900年,获法语学习第一名。其间未中断学画,常去艺术家哈比·苏鲁日家求教。戴伊寄50美元支票给他以作封面画报酬,并肯定了纪伯伦作为波士顿一名画家的地位。在记事本里记下了对多方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如对贫穷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厌恶等。
1901年4月,返美途中得知妹妹苏尔丹娜逝世噩耗,回美后仍住波士顿。
1902年,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
1903年,与约瑟芬爱情受挫,专心致志作画。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泪与笑》的文字。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至1908年间在《侨民报》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4年5月,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此画展不久在玛丽学校展出,玛丽买下《痛苦的喷泉》与《思想之舞》。10月,带40幅画再次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画展,不久画廊一场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毁。
1906年,感情转向玛丽·哈斯凯尔。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莱卜作序。进一步扩大了纪伯伦在美国阿拉伯移民读者中的影响。
190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该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罪名。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湿画室。6月13日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奥古斯特·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交往甚密。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与朋友发生分歧。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奥古斯特·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劳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发表演讲。10月2日和10月4日给玛丽写信倾诉爱情。写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达了他25岁时对于生活、知识,真理,自由、爱情的思考。开始对尼采作品,耶稣传记,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伦敦游览博物馆。继续学习绘画。7月23日给玛丽信中说失去了父亲。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
1910年,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展画《秋》获银奖。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在经过了与玛丽的情感纠葛,并共同决定放弃婚姻以后,两人成为一生的恋人和挚友。年底移居纽约。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
1911年,开始写《暴风雨》。4月末住进纽约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座艺术家公寓。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4月16日玛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为叙利亚哀叹。
1912年,画《三个女人》等画。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
1913年2月18日,写信告玛丽挑选了十幅画赠送她,这些画分别是《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头生儿》等。4月16日《玛丽日记》载纪伯伦对想买他画的人讲,这画决不卖。《艺术》杂志主编纳西布·阿里德汇集了《泪与笑》全集出版(一说是1914年)。前言中引纪伯伦信中的话,说他生命中诉怨、哀叹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
1914年,开始与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娅·齐雅黛通信。他俩的通信联系一直持续到纪伯伦逝世前不久。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举肯定了纪伯伦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受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
1915年,卖六幅画获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第一次成为股东。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演讲,著文,对于饥荒中的祖国人民表示同情。通过美国帮助,实现运送救济粮的计划。
1916年,在家中与阿拉伯侨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成为文学之友。
1917年,在波士顿举行画展,卖出三张,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渗入他的思想。
1918年,《七艺》连载其重要艺术评论,格言、访问记。5月发表诗作《生活》,《权利》、《爱情》、《知识》、《幸福》和《死亡》,发表绘画《公正》、《自由》、《正义》等。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发表于纽约,从此进入以英文写作为主的阶段。出版《二十幅画》一书。艾利斯·鲁法依勒在前言中称纪伯伦把东方和西方两种艺术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
1919年,长诗《行列圣歌》的单行本由一位犹太出版商经手,终于在纽约出版。捐款购买阿拉伯文书籍,赠图书馆收藏。给伊米勒·泽丹的信中称:过去自己作为作家和画家度过的20年,只是一个准备时期,我的思想只结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实。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1年,春天因心脏疾患病倒。《笔会诗文选》在纽约出版,收集了纪伯伦、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诗歌共43篇。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笔会》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暴风雨》。
1922年,画名人头像,包括奥古斯特·罗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画家罗伯特·刘易斯·里德,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
1923年,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之。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在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在文学世界》。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等名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5年,《先知》法译本、德译本出版。与女诗人芭芭拉·扬结识,病后常去波士顿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区。与朋友法利斯·马鲁夫经营房地产生意,想购置大楼计划失败。玛丽回赠画作作为给房产主的保证金。寄给玛丽《沙与沫》。
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开始写《人之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
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诸神》。夏,《人之子耶稣》完稿。秋季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阿尤布·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可他仍留在美国,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
1929年,健康状况恶化,纪伯伦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将至。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开始构思论威廉·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巴鲁赫·斯宾诺莎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专著。
1930年3月13日,留遗嘱除了把钱留给妹妹玛尔雅娜之外,还要求把一部分钱和画赠家乡贝什里。
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结核以及长期严重酗酒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8月21日,灵柩运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