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2:07:27首页
李圣天是五代、宋初的于阗国王,本名尉迟僧乌波,公元912-966年在位。尉迟氏是汉唐以来执政于阗的王族,《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于阗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迟的异译。《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建国后说:“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控制着于阗政权。据研究,尉迟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自第三代于阗王起,用这一头衔作为姓氏。因李圣天“自称唐之宗属”,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他是汉族血统,其实这是误解,唐代吐谷浑、奚族、沙陀等部族首领仰慕大唐声威都曾改姓为李。还有人认为他是公元840年西迁后的回鹘人,这也值得探讨,根据汉文史籍和于阗塞语文书等记载可知当时于阗佛教王国的王族和基本民众仍是塞种人。
李圣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行政制度多模仿唐朝,境内析为十州,都城称安军州(今和田县境)。施政清明,使于阗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灌溉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较发达,尤其绀州(今于田县和策勒县北境)的纺织工业更为兴盛,国家税收多赖以充裕,他比较稳固地统辖着塔里木南缘的广阔地带。
而与此同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一心向往中原的李圣天派检校太尉马继荣等人,持红盐、郁金、 牛尾、玉石、白 等贡物,历尽艰险,于938年(后晋天福三年)抵达汴京?穴今开封?雪,向晋朝表示归属中央之意。后晋高祖石敬瑭对于阗使者给予隆重礼遇,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并派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与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册封“境控西陲,心驰北阙”的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使团自天福三年十二月由汴京出发,历时两年的艰苦跋涉到达于阗,至942年(天福七年)冬返回汴京,往返四年。这是唐末以来中原与西域之间首次正式的使者交往。副使高居诲记录了出使见闻,但原书已佚,幸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中摘录了一部分,才使这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献得以保留下来,王国维将此命名为《高居诲使于阗记》。
高居诲记载:“匡邺等西行入仲云(今若羌县)界,至大屯城(今米兰遗址)。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自仲云界西,始涉碱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今车尔臣河),伐柽置水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于阗所置地,在沙州(今敦煌)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 ”。
自汉魏以来,于阗尉迟王族一直笃信佛教,李圣天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的支持下,于阗佛教兴盛。940年(天福五年)张匡邺等到于阗时,李廷天“尝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对其他宗教,李圣天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可能受回鹘的影响,摩尼教也很受王廷信任。961年(宋建隆二年),李圣天遣摩尼师持琉璃瓶、胡锦等向宋廷进贡。
李圣天当政时,中原战乱不已,朝廷频繁更替,无暇西顾。他主动与内地联系,明确表示归属中央的意愿,诚为有识之见,表现了对祖国统一的真诚维护,对内地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特别是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原统一后,于阗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交往更加密切。961年(建隆二年)遣使进贡玉石,966年(乾德四年)其子李从德(即尉迟输罗)继位后也向宋朝进献方物。于阗不仅与宋朝来往不绝,有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而且与宋在西北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当时曹议金的长女嫁给甘州回鹘首领,次女嫁给李圣天为皇后。在敦煌莫高窟中头戴冕旒、身着法服的“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李圣天的巨幅画像后,即是“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的画像。这位皇后贤惠能干,在于阗王室中有很高的地位。
于阗王室与沙州曹氏家族结成姻亲,与甘州回鹘友好往来,有利于稳定当时西北政局,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李圣天之三女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敦煌莫高窟中也有这位公主的画像。980年(太平兴国五年)被宋朝封为陇西郡夫人。
《新五代史》中保留了高居诲当年的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其食,粳沃以蜜,粟沃以酪,其衣布帛。有田圃花木,俗喜鬼神而好佛”。再从李圣天属下马继荣、刘再升等名字看,都是汉人姓名,可知于阗与内地关系密切,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过从于阗王的生活习俗来看,正处于回鹘化的过程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新五代史》还记载于阗“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匡邺等还,圣天又遣都督刘再升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古代于阗即和田,自古以产玉闻名于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和田玉是我国各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象征。
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状态。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这位于阗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圣天。自李圣天以李氏为姓后,于阗政权就被人们称为“李氏王朝”。
据敦煌出土文书记载,有位于阗来的和尚在讲述《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时说:我圣天可汗大回鹘国,莫不地宽万里,境广千山,国大兵多,人强马壮。圣天王乃名传四海,德布乾坤,30余年国泰民安,一些西域民族也纷纷归服,争献珠金云云。这时的于阗国已相当强盛,国王李圣天也是大回鹘国的可汗了。
《宋史·于阗传》称于阗王为“黑韩王”,黑韩即可汗的转音。《宋史·回鹘传》则称:“初,回鹘西奔,种族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其实均为可汗一词的不同表述,可汗是西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称号。新复州(于阗国之新福州)的可汗,即于阗王李圣天。可见于阗的政权,已转入回鹘人手中。
于阗文书中多次提到狮子王,狮子王即回鹘等突厥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阿斯兰汗”的意译。这或许说明,李圣天正是回鹘人,从其画像也可看出李圣天与原先回鹘王的容貌特征很相似。回鹘汗国时与唐朝联姻,所以李圣天在给宋朝皇帝的上表中自称“阿舅大官家”,这是对回鹘与唐朝以来“舅甥关系”的延续。李圣天的生活习惯,也保持了“其实,粳沃似蜜,粟沃似酪”的游牧民族的饮食爱好。
李圣天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李氏王朝的统治者所效法。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即认为于阗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由于于阗久陷吐蕃,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战乱,造成于阗同内地交通断绝,不知唐朝灭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称“唐之宗属”。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有一幅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就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
于阗国的执着之处,更表现在唐末五代交通断绝之后,虽然与中原朝廷联系不上,却可以与沙州(敦煌)政权接上关系。于阗与沙州早在唐代就已结盟,张议潮举兵打败吐蕃在敦煌建立张氏政权,受到于阗的支持和拥戴。唐末五代,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
后来,沙州张氏政权后继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终于在后梁贞明六年(920),沙州实权旁落长史曹议金手中。曹氏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可见于阗国与沙州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于阗与中原的后晋王朝也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一个很正规的使团,由检校太尉马继荣为正使,黄门将军、国子少监张再通为副使,殿头承旨、通事舍人吴顺规为监使,到达后晋都城汴京(今开封),向国主石敬塘进贡,贡物有红盐、玉石、白氍、郁金香、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品,表示归顺之意。
晋朝对于阗国主动归属十分赞赏,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封张再通为卫尉卿,吴顺规为将作少监。为了向于阗国表示友好,晋朝于同年派出回访于阗的使团,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出使于阗并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晋朝使团抵达后,于阗王李圣天前往迎接,热情款待。高居诲看到,李圣天的穿着与中原无异。都城的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李圣天用葡萄酒招待他,还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饭食拌以蜂蜜和奶酪,尊游牧习俗,但衣着则用布、帛,如同中原。都城有许多园圃花木,俗喜拜神鬼而又信奉佛教。李圣天的居处,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其年号也依中原,时为同庆二十九年。其国实行州制,都城东南有银州、卢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处为玉州,东则为绀州,这可能就是唐代设毗沙都督 府时,于阗所置之五州。高居诲使于阗时,这里仍沿袭唐代行政制度。都城建筑民风,更是一派东胜风范、中州景象。”
高居诲也见到于阗境内还有一些吐蕃族篷帐。吐蕃人常与于阗人互相劫掠攻击。李圣天在晋朝使者面前,对吐蕃颇有责诮之言,并要求与晋朝订立联合对抗吐蕃的盟约。晋使张匡邺和高居诲返回时,李圣天派遣都督刘再异随行,向晋朝进贡玉印和美玉千斤,还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
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了北宋王朝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于阗王李圣天,闻之欢呼雀跃、不胜欣喜。立即派使前往开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这时的于阗除了盛行佛教,一部分回鹘人还信奉摩尼教;所以于阗的摩尼师也向宋朝进献了琉璃瓶、胡锦等物。
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特别是宋朝中原僧侣道圆从于阗回国,于阗僧侣善名、善法等纷纷到达宋朝,不仅加强了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带有一定的政治使命。如道圆回国时就与于阗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宋朝时,带来了于阗宰相致宋朝枢密使“求通中国”的书信。这说明当时于阗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于阗王还派其子多次赴朝,贡献方物,沟通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宋建隆三年(962),喀拉汗王朝向于阗发动宗教战争,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敦煌和于阗之间。于阗国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求得支援。宋朝政府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给于阗国予授助,但派了一个157人的佛教僧侣行勤等组成的使团“游西域”,给于阗李氏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持。
当时于阗国力富强,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不失为西域一个大国。但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乃至影响以后的李氏王朝统治者审时度势,终得民富国强,度过了一段辉煌岁月。
于阗王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德太子都自奉中国守臣(其实中国的中央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法给他们任何援助,只是个名义而已),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依靠对佛教信仰的忠诚和归义军的支援,虽然兵力远远逊于喀喇汗王朝却把它打得落花流水。公元998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伊梨首府)被于阗军攻占,阿里。阿尔斯兰汗战死。
但是,喀喇汗王朝实际上是伊斯兰扩张主义者作为东侵的据点,因此中亚穆斯林纷纷派出圣战者前往中国参战。巴格达派出将军贾拉里丁。穆哈提前往中国参战,他率领的两万名远征军被认为是征服中国的决定力量,穆哈提的头衔是“中国总督',部下有从麦加来的四位大伊玛目,几乎是哈立发王朝所能动用的全部精锐了。而喀喇汗王朝被伊斯兰教主授予“中国王'的称号(桃花石汗)。这支军队在前往中国的路上得到中亚乌兹别克等穆斯林志愿军的加盟,到达伊梨(疏勒)的时候达到了14万人,不但精锐,而且部队数量是中国方面的6倍,气焰嚣张。
他们主要都是骑兵,带来的,就是纯血阿拉伯骏马 -- 也是伊梨古种马的另一个祖先。但是,于阗军为主的“中国边防军团'巧妙地采用阿史那必寒流传下来的诱敌深入战法,在“殉教者岭'设下埋伏,公元 1000年11月11日,一场激战,“中国总督”和他部下的四个大伊玛目(只有什叶派才称伊玛目)全部埋骨舍依德(圣战殉难之墓)麻扎,“圣战者们像雪崩一样被杀死',于阗军大获全胜。虽然多年以后于阗和归义军在伊斯兰军和西夏的夹击下最终覆灭,伊斯兰扩张的黄金时机也过去了,中原已经重新出现了强盛的中央政权。伊斯兰的东侵被遏制在西域,以后在中国的穆斯林,也逐渐转向比较温和的逊尼派,喀喇汗朝的人民可以说这一战改变了东方历史。
穆斯林圣战者离去或者被埋葬了,但是他们携带的骏马却留在了西域新疆,它们和乌孙“天马”融合,后代就是今日的伊梨古种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