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 南京闹市区竟有座野趣盎然的山 鲁迅时常会去爬

    2021-09-06 12:05:21首页

    南京市区其实有很多山,如富贵山、清凉山、覆舟山、马鞍山、四望山、蛇山、盋山、北极阁等等。

    这些小山或被开辟为公园,或被某些单位占用,或被改造得不像个模样。不过,有一座山是个例外,它就在闹市区,但依然保留着几分盎然野趣。

    它,就是妙耳山。


    妙耳山全景

    要不是有知情人带领,不住妙耳山附近的居民,是很难找到这座山的。此山距离山西路不远。其实,坐公交车从中山北路上走,快接近虹桥的时候,也能远远看到它。

    妙耳山“藏”在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回龙桥社区的3503厂宿舍区内。山前山后都是居民楼。山四周有一堵长长的围墙。朝东的方向,围墙上有一个月洞,走进去,就是妙耳山了。(声明一下,本文图片拍摄于去年,可能目前现场状况略有改变)


    妙耳山登山道。

    妙耳山很低,垂直距离大概只有三十多米,六七层楼高。 笔者走到山顶,就花了五分钟。

    不过,小山四周也有好几条登山道。山顶有平地,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亭子和长廊。石头君去的时候正是中午,山上山下几乎没有人。

    妙耳山山顶,有一座高高的水塔,略显破败,四周有围墙,正中有铁门。

    虽然靠近闹市区,不远处就是中山北路和虎踞北路,但妙耳山非常幽静,林间有鸟儿啁啾,到处都是野树野花,浓荫蔽日。想来夏天的时候,这里必定是一个清凉的去处。

    有那么一瞬间, 笔者恍然觉得自己身处野外,远离了都市。



    妙耳山山上的建筑

    妙耳山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妙耳”二字又有什么含义,一些居住在妙耳山下的居民,也说不清楚。

    《南京地名大全》记载,妙耳山,是南京城北丘陵的一座小山,在历史上有一定名气。清代《江宁省城图》中记载了这座小山的山名。

    《钟南淮北区域志》载:“妙耳山,小阜也,上有都天庙。嘉庆道光间,赛会颇盛。”也就是说,清朝时妙耳山上建有都天庙。清嘉庆、道光年间,都天庙的庙会非常兴盛。

    史料记载,妙耳山的都天庙早在明代就有了,当时庙务由一名叫做妙耳的和尚掌管,山因和尚“妙耳”而得名。

    山顶的亭子


    山顶的水塔

    多种清末、民国的多种南京老地图上,都有“妙耳山”。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几种民国地图上,还能找到妙耳山上“都天庙”,证明当时都天庙依然保存。

    1933年的《新测南京城市详图》上,妙耳山由三个小山包组成。西南方向是对过山;南面是马鞍山;西北方向是葛家山、范家山;东边有清朝部队“三十三标”的遗迹。

    老地图上的妙耳山。

    现在的妙耳山虽然小得不值一提,但也有名人登临过,鲁迅周作人兄弟就曾经是妙耳山的游客。。

    清末矿路学堂就位于妙耳山北侧。1898年12月,鲁迅来到矿路学堂学习,前后三年。在校期间,鲁迅曾经和弟弟周作人多次游览妙耳山,而当时周作人正在同样距离妙耳山不远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青年时代的鲁迅。

    周作人在回忆江南水师学堂的文章《怀旧之二》(《雨天的书》 北新书局1925年版)中写道:“我们在校时,每到晚饭后常往后山上去玩。但是因为山坳的农家有许多狗,时以恶声相向,所以我们习惯都拿一枝棒出去。一天傍晚,我和友人L出了学堂,向着半山的一座古庙走去,这是同学常来借了房间打麻将的地方……”

    青年时代的周作人。

    而同样在江南水师学堂上学的汪仲贤先生后来在《十五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对20世纪初的妙耳山有清晰的描写:

    “我自幼生长在都市里,到了南京看见学堂后面的一带小山便十分欢喜。每逢生活烦闷的时候,便托故请了假独自到小山去闲逛。高兴的时候,可以越山过岭一直走到清凉山才回来。有一次我也是一个人,跑到一个小山顶上的栗子树林喜爱睡了一大觉,及至醒后下山,看见一处,白墙上贴着一张‘警告行人’的招贴,说本段山内近来出了一只大狼,时常白昼来伤人,我看罢惊出一身冷汗。”


    妙耳山登山道。


    江南水师学堂门楼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雷达研究所,也曾经建在这个小山上。

    说起妙耳山上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需要先讲讲其创办者——民国时期著名物理学家葛正权。

    葛正权是我国制氧工业先驱,在我国雷达研究和应用领域也是开创性的人物。早年就读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1933年,葛正权学成回国,相继担任航空委员会第一气体制造所所长、空军制氧总厂厂长等职务。

    葛正权。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时任国防部第六厅设计处处长的葛正权被派往上海,接收美军留下来的物资。

    葛正权看到,美军在上海留下了数百辆雷达车和3000多吨雷达器材。而当时中国在雷达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葛正权想:这些物资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起来?


    二战期间的雷达

    葛正权想办法将这些雷达器材运到了南京。1947年,葛正权在南京城南登隆巷建了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即雷达修理所),担任所长,修理二战中美军和日军留在中国的废旧雷达。

    那几年,葛正权将全部精力都投在了雷达研究上,撰写了《雷达的发展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等论文。

    二战期间的雷达

    194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雷达修理所为基础,成立雷达研究所,从此中国雷达研究和生产工业正式开。雷达研究所所长为葛正权,研究所的地址,就设在南京城北的小山——妙耳山上。

    研究所成立不久,葛正权就在妙耳山上安排了一次雷达演习。当时的南京城北非常空旷,站在妙耳山上,就能看到远山和长江。当雷达显示器上显示出被探测物体的距离、高度、方向等信息时,观摩演习的军政要员们被深深地折服了。


    妙耳山登山道。


    妙耳山下的老厂房

    新中国成立后,葛正权设法将雷达研究所的设备和技术人员留在了大陆。如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十四所”),其前身正是当年由葛正权领导的雷达修理所、研究所。

    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妙耳山,它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