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2:39:46首页
细心的人会发现,南京地名带有“标”这个字的有好几个,比如杨公井附近的“三十四标”,黄埔路附近的“炮标”和“马标”,此外还有城东的“标营”、“后标营”。老一辈的南京人还记得,当年三牌楼附近还有一个“三十三标”。
“标”成为地名后缀,似乎是南京独有的现象,它到底代表着什么含义,为什么会与数字,以及“炮”、“马”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呢?
“三十四标”附近的老建筑。
这个问题,笔者做过简单的探究。原来,南京地名里的“标”是一个军事编制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团”!
清末,由于内忧外患,清政府下决心编练新式陆军,也就是“新军”,新军完全模仿西方军队(主要是德国陆军)的编制、训练和装备。
1904年,清廷决心在全国训练36个师,按各省的人力物力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进行分配。
清末新旧军队
江宁(南京)新军
湖北、直隶等地的新军。
清朝新军的编制单位仿照清代绿营军制,采用的是“镇—协—标—营—队—排—棚”的编制,对应于德国军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 ,也就是说,德国军队的“师”,就是清朝新军中的“镇”;德国军队的“旅”,就是清朝新军中的“协”;德国军队的“团”,就是清朝新军中的“标”。
那么,南京地名中的“三十四标”,其实是“三十四团”;“炮标”,其实是“炮兵团”;“马标”,其实是“骑兵团”。
三十四标地名牌
公交站台“马标”
一般说来,清朝新军每一个镇(师)的兵员为12500—12600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4038人)、马标(1117人)、炮标(1836人)、工兵营(667人)、辎重营(764人)、军乐队(51人)。
每协辖两标,每标2005人。每标辖3营,每营659人。营分4队、每队分三排、每排分三棚、每棚14人。
镇、协、标、营、队、排、棚的首领分别称作统制(即师长)、协统(即旅长)、标统(即团长)、管带(即营长)、队官(即连长)、排长、正目(即班长)。
清末新军的珍贵照片。
那么,我们南京地名里的三十三标(三十三团)、三十四标(三十四团)、炮标(炮兵团)和马标(骑兵团)又是从属于哪个部队呢?
1904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在江苏地区开始招募、编练新军。继任两江总督周馥最终编成一个镇的新军,其番号为“第九镇”(即“第九师”),由徐绍桢担任统制(师长)。
由于南京是当时两江总督管辖地区的中心,因此第九镇的部队大部分驻扎在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王晓华先生曾撰文指出,第九镇有步、骑、炮、马、辎、工等兵种以及卫生、气球、军乐、电讯队,与当时的旧军,即八旗、绿营等相比,堪称完备。步兵的枪支多半购于外国,有日本三八式、德国毛瑟式,也有为数不多的汉阳造。炮兵所用的炮有日本的平射炮和德国的管退炮。
徐绍桢编练有绩,治军有方,第九镇被称为“新军模范”。
两江总督周馥
第九镇统制徐绍桢
笔者在历史档案里查到,第九镇下辖十七协(即十七旅,协统名叫孙铭)、十八协(即十八旅,协统名叫杜淮川)。十七协下辖三十三标、三十四标。
第九镇司令部、十七协司令部、第九镇直属马队第九标(即骑兵第九团)、炮队第九标(即炮兵第九团)、辎重队第九营以及宪兵、工程等部队都驻扎南京城里,三十三标驻扎在杨公井附近,三十四标则驻扎在妙耳山山下。
而十八协则驻镇江。其下辖的三十五标驻镇江、三十六标驻江阴。
第九镇,全“师”兵力,定额为12512人。
民国地图上的马标和炮标,“前马标”的“前”是前朝的意思,即清朝时代的马标。
民国地图上的三十三标旧址(右上)
1911年10月,同盟会范鸿仙、柏文蔚等人来南京策反第九镇。11月,徐绍桢率领第九镇官兵起义,进攻雨花台失利,不得不退往镇江。
11月13日,江浙联军组成,会攻南京。从11月24日战至12月2日,江浙联军终于光复南京。在这次战役中,作为江浙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绍桢和他的第九镇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策反第九镇的范鸿仙
晚年徐绍桢
日本人所画的江浙联军大战南京
由此可见,如今南京地名中的“三十四标"、“马标”、“炮标”,就是当年清朝新军第九镇的三十四标、马队第九标、炮队第九标等部队驻扎的地方。
三十四标的名字没有发生变化,马队第九标、炮队第九标则简化成地名:马标’、‘炮标’了!
当时的新闻画,三十三标士兵在镇江逛妓院被抓。
现在的三十四标还保留着一些老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