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2:00:46首页
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超越《功夫熊猫2》,成为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后,《印度时报》26日以题为《基于有关印度的故事改编的中国动画电影破了纪录》的文章,报道《大圣归来》破纪录一事。
这家报纸说,《大圣归来》是根据《西游记》改编,而《西游记》讲述的是一只“有趣的”猴子保护唐三藏前往印度的故事。这只有趣、有时又有些“捣蛋”的猴子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很相似,“猴王孙悟空有一些特点,打斗、法术等与印度的哈奴曼一样”。
那么,孙悟空这个形象是否真的来源于印度哈奴曼呢?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孙悟空来自于新野猴戏。因为吴承恩曾任新野知县,他通过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的深入了解,才塑造出了《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但是,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至少比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早300余年。
鲁迅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在《太平广记》(成书于公元978年,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中就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民间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比吴承恩加工整理《西游记》更是早了800年。
有学者认为,孙悟空是唐代高僧释悟空的误传。释悟空于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在“取经”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与唐僧取经的“猴行者”混为一谈,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印度神猴哈奴曼
也有学者认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因胡僧与“猢狲”音近,在故事流传中“唐僧取经,胡僧帮忙”变成了“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不过,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成书时间约公元前300年)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史学大家陈寅恪对佛经极为熟悉,他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所以,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在中国”一文中表示,“这个猴子(孙悟空)至少有一部分有《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影子,无论如何标新立异,这一点也是否认不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