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7:34首页
1410年07月15日 格林瓦尔德会战爆发
在604年前的今天,1410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格林瓦尔德会战爆发。
1410年7月15日,著名的格林瓦尔德会战爆发。波兰-立陶宛联军3.9万人在波兰国王弗拉迪斯拉夫·雅盖洛指挥下,在坦伦堡和格林瓦尔德附近与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展开决战。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8千名骑士被杀,2千人被俘,骑士团大团长冯·容金根等多数首领阵亡。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波兰由此逐渐收复失地,并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波兰作者显克微支根据此战撰写了小说《十字军骑士》)
十字团骑士
0756年07月15日 杨贵妃被迫自缢
在1258年前的今天,0756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杨贵妃被迫自缢。
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人。
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宠幸,“三千宠爱于一身”,出现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怪现象。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贵妃之兄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叛军很快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皇族亲贵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杨贵妃于公元756年7月15日(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被迫自缢。
0756年07月15日唐朝马嵬之变
在1258年前的今天,0756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唐朝马嵬之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马嵬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就在这场政变中,一代佳人杨贵妃死于非命。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政变的终结,这让人们对杨贵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马嵬事变中,为什么杨贵妃会成为牺牲品?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潼关失守,长安彻底地暴露在叛军面前,无奈的唐玄宗只好选择出逃来躲避灾难。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盛世天子唐玄宗的逃难之路是否顺利呢?他还能保持皇帝的威严吗?
身体的困顿和精神的绝望,让禁军的愤怒情绪累积到了极点。人在不知所措时,往往不是想如何摆脱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谁制造了这一困境。在陈玄礼的点拨下,禁军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那么杨国忠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呢?
今天只要一提起马嵬之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杀杨贵妃。那么,马嵬之变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以杀杨贵妃为主要目标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之中,杨贵妃会逐渐变成事变的主角呢?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玄宗丢掉了祖宗基业,仓皇逃出都城长安。到了马嵬驿,不成想部下又发动了马嵬之变,让他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杨贵妃。牺牲了杨贵妃,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唐玄宗最终把皇位也丢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引咎辞职,还是另有隐情呢?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蒙曼副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那么唐玄宗父子分途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
不管是基于父老的挽留,还是太子李亨自己策划的父子分途,太子李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了挽救大唐王朝的重任。而此时的唐玄宗已是七十老翁,既无精力也无勇气驰骋疆场,再加上爱妃死于非命,万念俱灰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地继续向川蜀进发,那么这条路他走得顺利吗?
从唐玄宗所下达的制书可以看出,唐玄宗终于摆脱了两京失守和痛失爱妃的阴影,恢复了元气。他打算认认真真地履行起皇帝的职责,遥控儿子们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大唐王朝的尊严。可是历史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唐玄宗普安下制之前的三天,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称帝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俗话说,一报还一报,当年玄宗顺天应人地将父亲“捧”为太上皇,如今他也在江河日下的情况下被儿子“尊”为太上皇,两次“太上皇”,前后囊括了唐玄宗的君主生涯,那么当听到自己被儿子尊为太上皇的时候,唐玄宗究竟是怎样的反应呢?
1099年07月15日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攻克耶路撒冷
在915年前的今天,1099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廿五),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攻克耶路撒冷。
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经过长时间围攻后攻克耶路撒冷。
十字军在攻克耶路撒冷后,在圣城内大肆屠杀和掳掠,随后按照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十字军所占地区建立了十字军国,耶路撒冷王国和三个附属小国:伊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因为十字军运动带回大量东方进步文明,并导致大量农奴解除依附关系,成为自由民,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亦是文艺复兴与近世中产阶级商业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强盛的欧洲。
1907年07月15日 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义
在107年前的今天,1907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初六),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义。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