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热瓦普
乌孜别克热瓦普,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新型热瓦普、改革热瓦普。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城市最为盛行。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乌孜别克族的热瓦甫源于中亚,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亚传入喀什,仿制后流行于南疆。乌孜别克族的热瓦甫和喀什热瓦甫外形相似,只是共鸣箱要稍大些,琴颈较宽,有5 条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两条主奏弦同定为d音,3 条共鸣弦定音为d、a、a音,是里外八度、中间加纯五度。演奏时以主弦为主,时而会弹扫共鸣弦。这种热瓦甫音量较大,弹奏出的`音乐音色明亮、浑厚,有一种不同的美。
热瓦甫不但是少数民族喜欢的弹拨乐器,更是一件精制的纯手工艺品。聪慧的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只稍把热瓦甫的体积缩小,精工制做出的热瓦甫色泽考究,精巧,而且钢丝弦还可正常发音(但不适合演奏,)是居家观赏、朋友馈赠及收藏的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欣赏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是最直接的途经。新疆民族众多,除汉族以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人口位列前五。新疆的民族乐器特别多,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相关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弹拨乐器
1、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普及、最流行的一种拨弦乐器。冬不拉身长约1米,音箱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杏木、核桃木或是桑葚木等凿成。传统冬不拉的琴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已改用冬不拉专用弦。
冬不拉音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角形的,以近代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名字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是瓢形,以哈萨克的民间阿肯江布尔的名字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
两种外形不同的冬不拉,音色也各有千秋。冬不拉演奏乐曲分为弹击乐曲、拨奏乐曲。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2、都塔尔
都塔尔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都”的意思是“二”,“ 塔尔”是“琴弦”的意思,即两条弦的乐器。
都塔尔标准身长1.3米,像一个长柄水瓢,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葚木、杏木或核桃木。音箱面板上没有出音孔,故而音量要比“冬不拉”要小。
都塔尔弹奏出来的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弹奏者尽可通过琴声淋漓尽致的抒发感情,所以维吾尔族人尤其喜欢用都塔尔自弹自唱。
3、弹拨尔
弹拨尔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常用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琴身用桑木或红木做成,音箱较小,成水瓢形,音箱面板上没有出音孔。
弹拨尔是一种有5根弦的弹奏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和都塔尔一样,是演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主要乐器之一。
新疆主要流行有4种弹拨乐器,冬不拉、都塔尔、弹拨尔、热瓦普。其中,热瓦普比较好辨认,在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两侧设有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冬不拉、都塔尔、弹拨尔这三种乐器辨认要点是:
认清冬不拉记住这三个要点:有出音孔、有琴头、2根琴弦!
认清都塔尔记住这三个要点:没有音孔、没有琴头、2根琴弦!
认清弹拨尔记住这三个要点:没有音孔、没有琴头、5根琴弦!
4、热瓦普
热瓦甫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民间比较普及的弹拨乐器,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起源于南疆喀什。热瓦甫种类较多,除了传统的喀什热瓦普,还有多郎热瓦普、牧羊人热瓦普、哈密热瓦普、乌兹别克热瓦普等等。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驴皮或是马皮、蟒皮,张一条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呜弦,琴颈细长,顶部弯曲,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两侧设有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
此外,喀什热瓦普的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还饰以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一种乐器,又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很受旅游者的欢迎。
多郎热瓦普因流行多朗地区而得名,也称刀郎热瓦普、无音品。
牧羊人热瓦普流行于南疆叶城等地,形制和喀什热瓦普相似,但尺寸较小,无音品,张有三根钢丝弦。
5、卡龙琴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形状酷似扬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二、拉弦乐器
1、萨它尔
萨它尔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外形与弹拨尔相似,音色明亮。据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中记载,早在十四、十五世纪,维吾尔族民间就有了这种乐器。
2、胡西它尔
胡西它尔是维吾尔族的拉弦乐器。长久以来,胡西它尔被历史烟云所湮没,是新疆早已失传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乐器。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将其复苏。
3、艾捷克
艾捷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拉弦乐器,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球形音箱是其最大的特点。
4、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马头琴是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琴身(共鸣箱)呈梯形,声音深沉圆润、低回宛转。
三、打击乐器
1、达甫
达甫亦称手鼓,也译为“达卜”,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并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
2、纳格纳鼓
纳格纳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因鼓身用铁铸成,故又称“铁鼓”。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作战鼓。大约在9世纪以后,它才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鼓面蒙有骆驼皮或牛皮,用木捧敲击。
每逢喜庆的节日,弹奏者便会登上屋顶,敲起欢快的纳格拉,吹起琐呐,伴着鼓声人们翩翩起舞,跳起狂热的萨玛舞。这鼓声不仅为节日增强热烈的气氛,且极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四、吹奏乐器
1、唢呐
新疆唢呐也称苏尔奈,是古代波斯语的音译,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它发音高亢嘹亮,是演奏“木卡姆”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
2、乃依
乃依,因其管身木制,故又称木笛、横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常采用当地生长的苹果木、杏木、枣木制作,将木棒掏空为管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乌孜别克热瓦普,又称新型热瓦普、改革热瓦普,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城市最为盛行。
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东部,长期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互相往来,不仅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在音乐文化上也有着近缘关系,热布普和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势和方法也较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鹰作为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飞鹰动作的舞蹈,又有用鹰骨制成的笛子,就是在热布普琴上,也有着鹰翅形的装饰。
20 世纪50年代初,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与乌斯满江等音乐家合作,在喀什热瓦普的基 础上,参照苏联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形制,制成我国乌孜别克热瓦普,也称之为改革热瓦普或新型热瓦普。
乐器特点
能歌善舞的乌孜别克族人民,居住于新疆城市经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与维吾尔族人民杂居、关系密切,不仅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艺术也具有较高水平,民间流传的乐器也与维吾尔族大体相同。最早使用的也是喀什热瓦普,但这种乐器共鸣箱小、琴杆较长,故音量较小、音区也较低。据说,1951年左右,维吾尔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乌斯满江(1932 年—1990年)在伊犁文工团工作期间,曾出访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带回一件源于中亚的乌孜别克热瓦普。乌斯满江拜民间艺人为师,擅长演奏热瓦普、弹布尔、东布拉和达卜等乐器。
形状结构
外形保持了喀什热瓦普的结构特征,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而成,全长92厘米(图)。共鸣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块木料拼合而成,比喀什热瓦普大,琴箱长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径15.4厘米,较喀什热瓦普窄,琴箱厚11.4厘米,比喀什热瓦普浅。琴杆短而宽,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为圆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个或25个铜制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左右各一。琴头与琴杆的角度比喀什热瓦普大,使之不易断弦。琴头有后下弯 (设弦槽)和平板式(无弦槽)两种,上设T形或提琴式弦轴四个(左右各二)或五个(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长桥形琴马,琴底设有木制缚弦。张有四条或五条琴弦,采用钢丝弦。
此外,还有一种中音改革热瓦普。琴形、选料、制作和演奏方法均与乌孜别克热瓦普相同,琴身全长100厘米,共鸣箱面径22厘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与乌孜别克热瓦普配套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