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清朝爵位

  1.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2.   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唐朝以后,公爵仅次于王爵,是爵位中的较高级别。在古代猛将中,有四大公爵猛将,一位战死,一位李世民误杀,一位朱元璋剥皮,一位朱元璋逼死,虽然爵位高,命运却很惨。

      鄂国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青少年随人习练武术。无力支付学费,以多出力干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长大后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卒于军中,朱元璋极为悲痛,追封开平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人画常遇春穿龙袍像,明朝享此待遇者仅常遇春一人。

    1519891111875558.jpeg

      潞国公薛万均(?-公元641年),唐朝将领。本敦煌人,后徙京兆咸阳,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大业末年与弟薛万彻客居幽州,后随罗艺归唐,授为上柱国、永安郡公。贞观初年,随柴绍讨梁师都,任行军副总管,击走突厥,围歼其军,升任左屯卫将军。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随李靖讨吐谷浑,任沃沮道行军副总管,在青海遇敌,单骑冲阵,诸将跟随他,斩数千人,升左屯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的身份与侯君集击高昌,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游览芙蓉园,薛万均负责警卫,因清理宫苑的闲杂人员不彻底,竟获罪入狱。薛万均气死狱中,李世民没想到薛万均会死,惊而悼之,令其陪葬于昭陵,以示恩宠。薛万均之死,是李世民无意之举,属于误杀。

    1519891114181092.jpeg

      颖国公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功臣、名将。初赵普胜死后,和丁普郎一起率军投朱元璋。从徐达北伐,在第二次伐北元时七战七胜平定甘肃,随后又挂副帅参加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北伐,大败元军,后挂帅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太子太师。因与蓝玉来往过密,蓝玉案后,朱元璋对他多有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璋大宴文武,朱元璋说对他儿子不满,正好侍者撤菜,他有一个菜没吃完,朱元璋又说他不敬,他起身告罪,朱元璋怒,令他提二子首级。很快,傅友德把二儿子头颅提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人头吗?”说罢自刎死,朱元璋暴怒,传旨将其全家发配辽东、云南。

      凉国公蓝玉。明朝开国猛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以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拜大将军、凉国公。因恃功骄纵,被诬谋反,朱元璋将其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之号,分宗室和功臣两种。

      宗室爵位:

      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3.多罗贝勒。(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人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

      4.固山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以上为入八分,即准许使用“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9.一至三等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一至三等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一至三等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共十四级。因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image.png

      铁帽子王

      受封者在下一代承继时降一级,即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且只限于一人承继。例外的只有所谓的“铁帽子王”,即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与克勤郡王,基本为努尔哈赤的近支子孙,并在打江山时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的爵位为世袭罔替,世代均为亲王,并不降袭(但只限一人)。后来.雍正朝的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及慈禧太后时期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也加入了世袭罔替的行列,即12家“铁帽子王”。

      自顺治七年(1650年)起,清廷实行王公贵族食俸制度,历经演化,宗室俸给共分21等,最高者亲王岁支俸银1万两,最低者奉恩将军岁支俸银1 10两,每俸银1两,兼支俸米1斛。

    image.png

      顶戴官翎

      功臣世爵:

      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3.   区别:明朝的诸侯王有封地,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孙辅国将军,从二品;

      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

      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

      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image.png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三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 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 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 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 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 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

      image.png

        清代对宗室没有实行封藩建国,强调“一统”天下,但同时对皇子和军功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分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别。功封是有特殊功勋的被封为亲王,人数极少,可以世袭罔替;恩封是国有大庆时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清代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数量都较明代较少,高级宗爵数量一直受到限制,拥有亲王、郡王衔的较少。据统计,清初开国只有8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谓“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由于清代的这些制度,宗室没有造成对皇权多大威胁,在这方面,清朝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

      image.png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级。例如,原来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为郡王,今改为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今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规定,应封爵者,在20岁要经过国语(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雍正、乾隆年间,又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间对考试的等级又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级授封。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则降二级授封。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则降三级授封。至于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则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若应封奉恩将军者,无爵可降时,要给以停俸的惩罚。应降一级者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凡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准再参加考试。

        和硕亲王,和硕(hoso)是四方之方、东北角、西北角之角的意思。

        多罗郡王,多罗(doro)是礼、道、理的意思。

        多罗贝勒,贝勒是“部落长”、“酋长”的意思,地位低于汗。金朝时候写做“勃极烈”。

        固山贝子,贝子本是贝勒的复数形式。固山(gusa)意思是八旗之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   一、清代封爵制度的形成产生及初步发展阶段(努尔哈赤起兵——顺治年间)

          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这一时期内,为努尔哈赤所依靠的,多为爱新觉罗氏宗室。这些人在统一女真各部及攻占辽东地区的战斗中,逐步被封爵。但此时的爵位等级没有明确规定。

          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了女真民族自己的政权。当年四月,封次子代善等为和硕贝勒,参理国政。

          徐坷说∶“太祖肇基,以满语定爵号,最尊者日贝勒。”可见,当时还没有“王”这一等爵位。和硕贝勒之下为贝勒。

          天聪十年,清降服漠南蒙古。皇太极称帝,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同年,定宗室爵位为九等:

          “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

          顺治六年规定∶“宗室列爵十等”,在九等爵之外增加了奉恩将军。

          二、封爵制度的完成(顺治——乾隆年间)

          (一)爵位等级最终确定

          乾隆十三年颁布的高宗弘历“钦定爵表”,进一步完善了爵位等级制度。该表规定宗室爵位十四等∶

        image.png

          爵表还规定了每等爵位的降袭次序。

          (二)酬赏勋绩,世袭罔替之制形成。

          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后,朝廷曾对宗室功臣赐以高爵厚禄。之后,他们有的被革爵,有的被降爵。他们虽有的以后复爵,有的又重新晋升原爵,但其封号大多并非原来所封。从客观上就给人们造成了有大勋劳的宗室后裔多未承袭爵位的印象,对他们的本支,也失去了激励作用。(5)所以,高宗皇帝于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为此发布了一道上谕,命令复其原封。

        image.png
          三、封爵制度的最后完善(嘉庆以后)

          (一)议政王、摄政王的重设。

          咸丰十一年,文宗病死于行宫,朝政握于载垣等八大臣之手。皇太后慈安慈禧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两太后垂帘听政。推奕訢为议政王,总理军机大臣。并欲以亲王世袭周替,因奕訢固辞,就“先赏食亲王双体”。同治十一年,加恩以亲王世袭周替。

          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德宗崩,慈禧下旨以溥仪为嗣皇帝,其父载沣为监国。当时她虽已病入膏肓,却仍然强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当她自知将不起时,又下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又将对载沣的牵制之权,交给自己的亲侄女、德宗遗孀隆裕皇太后。摄政王行事多被掣肘,加之自身的懦弱无能,不得不引咎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退归于醇亲王藩邸。

        image.png

          可见清末之议政王、摄政王,已不能和初期的议政王公、摄政王同日而语。

          (二)较好地安排皇帝本生父的位置。

          同治帝崩时无子嗣,不得不选宗室王之子继位。德宗以藩王之子承继大位,就有一个如何处理本生父与皇帝位置的问题。这件事情,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酿成大礼仪之争,从而影响朝政的稳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载湉人宫嗣位后,奕譞以亲王世袭罔替,得到了与功封诸王相等的特殊恩遇。光绪五年,赏食亲王双棒。十二年特允乘用杏黄色轿。还先后两次增加王府护卫甲数。光绪十六年,奕譞卒后,虽未被尊为皇帝,但被赐谥为“贤”,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年间,是清代封爵制度的形成产生及初步发展阶段;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是封爵制度的完成阶段;自嘉庆以后,是清朝封爵制度的最后完善阶段。

          宗室封爵同其他封建王朝的手段并无二致,都是在不断加强皇权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2. 更多
      3.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