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他的这支戚家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却没几个人了解。戚继光自己写过两本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本书详尽地描写了戚继光的练兵方法。
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崛起,风头迅速超过俞大猷,在抗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军队因为深刻地打上了戚继光的烙印,因此被称为戚家军。那么,戚家军有什么特殊呢?
首先,从选兵开始说起。戚继光练兵,特别注重兵的来源。久经沙场的老兵对戚继光而言没有意义,这些人都成了兵油子,上阵只想保命,平时只想捞钱。这种人,对一支铁军而言,是害群之马。
所以,戚继光选兵完全不是从以往的军队中挑选,他从农家子弟和矿工中挑选,而且专门挑选那种憨厚老实,思想单纯的。这种兵练出来上阵杀敌有勇气,而且不会耍滑头。
第二,戚继光强调军纪。铁的纪律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戚继光练兵绝对重纪律。他创立了很厉害的连坐法。上阵杀敌,如果长官死了而自己逃了回来,绝对要杀头。如果同伴遇险而自己不救,回来也是杀头。如果同伴逃跑而自己不举报,轻则割耳朵重则杀头,绝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谁退却斩谁,如果都退却就砍队长的脑袋。其他各种斩首的规定更是五花八门。连行军中离队小便都要被割耳。这种残酷的军纪、无情的连坐法在我们现在看来很残忍,不过,却对提高戚家军的整体战斗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戚继光注重增强武器装备。装备对于军队的战斗力也非常重要。现代军队可能更强调装备,装备不好,上阵等于送死。其实,在古代也一样。戚继光亲自研究装备。他改造、发明了不少新火器。为了追击倭寇,建设了庞大的战舰,实用的战车。戚继光最为特殊的兵器的狼筅,这玩意儿估计以前就有,只是在他手中发扬光大。这玩意儿就类似于一根不去枝的大竹竿。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练兵实纪》记载狼筅造法如下:“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一个是文绣,她主动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还有一个女人,她也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这个女人是“王氏”,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
说起戚继光的婚姻,十分耐人寻味,他13岁定亲,21岁娶妻“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这位王氏可不是一般女子,她极其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丈夫。那时,戚继光还没出人头地,家里穷得很。有一次,她晚饭烧鱼,把鱼肉最肥美的鱼身中段留给丈夫戚继光吃,她只吃鱼头和鱼尾。戚继光后来知道这个情况,抱着妻子,感动得热泪直流。
王氏不仅贤惠,而且有勇有谋。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暂居新河城,城内守军很少。这时,突然有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的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城外日军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就以为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吓得立刻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硬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
然而,王氏的婚姻随着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也逐渐走向了死亡。王氏不育,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于是,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纳了小妾沈氏。王氏万分悲痛,但也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在纳了第一个妾不到一年,便又纳了一个小妾陈氏,48岁时,又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这大大伤害了王氏。
王氏晚年,终于忍受不了不忠的婚姻,于是,“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
王氏,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选择离婚分手,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她不是悍妇,她让夫君吃鱼身,自己吃鱼头,被传作历史的美谈;她也不是弱女子,她能够上演空城计,吓退日本军队;更不是小女人,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南平倭寇,北拒蒙古,一个小女人焉能吃得消?
王氏贤惠、刚毅、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丈夫的无情荒唐中,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丈夫,离婚归家,说明她真正是“敢恨敢爱”!
有一首明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体现了明朝女人的敢爱敢恨,曲词开始,从一位妻子的角度,描写一对年轻夫妻的甜蜜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丈夫有了外遇,心有旁骛,让妻子独守空房,男人却在外面鱼水狂欢,妻子蒙受奇耻大辱,不禁怒火中生,这位女性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哑忍,更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妻子的尊严和权利。
这首明曲,就像王氏的写照,她爱得如痴如醉,恨得又痛快淋漓。王氏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爱情……所有的一切,都投给了戚继光,但是,丈夫的负心和绝情,让她生不如死,她的头发白了,身子弱了,但她一息尚存,就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可以想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饱受婚姻摧残,红颜褪尽,病痛缠身,她挣扎着,冲出死亡的婚姻,不惜离婚来护卫自己的尊严,当年,她面对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也要护卫自己的尊严;如今,面对戚继光——这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她依旧是那么自尊自爱!
戚继光,直到今天,依旧铭刻在千古忠烈的史册上,五百年过去了,他仍是民族英雄!
王氏呢,她也留给历史四个字——敢爱敢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戚继光抗倭时,在浙江各处募兵练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他在《纪效新书》中总结出浙江各地兵员的特点。
戚继光一开始招募的是浙江处州(丽水)的兵员,这里的人多是山中的矿工,好勇好斗,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
但是,他们也有缺点......
缺点就是,处州兵在每次作战前,都要和戚继光谈条件,要求必须知道作战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另一个缺点是,他们的坚韧性不足,无论胜负,都只能打开头几场,之后再打下去常常打败仗了。
之后戚继光开始在绍兴(主要诸暨,嵊州,萧山等沿海地区)招兵,这里的人聪明伶俐,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从来不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
缺点是: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也愿意主动追击,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没有和敌人正面肉搏的勇气。
第三次募兵,戚继光选在了台州,戚继光评价,这里的人的性格和温州相似,如果用心鼓舞,也可以算是好军人。
第四次募兵,戚继光选中了义乌,义乌人的性格介于 机智狡诈和勇敢之间,特别崇尚血性,勇猛程度还是逊于 处州兵,不过强的地方是,他们的坚韧程度好,可以反败为胜或者持续战斗。
缺点是纪律性不好,胜利的时候经常不听号令不停追击,最后也常常因此中了埋伏。
总之,戚继光认为,最好的兵员是处州,其次是义乌,再次是台州温州,最后是绍兴(诸暨嵊州萧山)。
“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
至于浙江其他地方呢?“至于他处之兵,必洗涤其肠胃,尽去其故态,施不测异常之令,然后仅能及绍兴兵耳。”
就是说,浙江其他地方的兵,要完全彻底训练,洗去所有的坏毛病脱胎换骨作人,最后也只能达到绍兴兵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
一天,小戚带着部分战船出海巡逻,碰到了一小股倭寇,小戚把红旗一挥,战船就像一群梭子鱼似的呼呼呼扑了上去,倭寇纷纷败退。小戚奋勇杀上前去。不一会,其他战船渐渐落后了。杀呀杀呀,小戚杀到嵊泗洋面,忽然一阵长筒响,来了大批倭船,把戚家船围住了,小戚中了奸计。
大戚得到消息,一边派人给侯继高送信,一边跳上一只小舢板,飞快地划着木桨木橹,带领一部分戚家军,箭一般赶来。倭寇碰到他,就纷纷落水。大戚杀进包围圈,跳上小戚的战船。嘿!大戚和小戚真是两条打不烂、杀不败、当当响的汉子,这么多的倭寇,他们一点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箭不能人,盾不能挡,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
倭寇一见硬的不灵,就来软的。他们洋里洋气地朝戚家船打话:“你们,大大地被包围……抵抗,死啦死啦的,……投降,好来西格……”
不管倭寇怎样狂喊,大戚小戚就是手不停地杀,杀,杀!
倭寇见软的也不行,就狗急跳墙,拿出四十九门猪娘炮,轰隆隆,轰隆隆!打了九九八十一炮。戚家船中了炮弹,戚家兄弟也受了重伤,小戚嘴里淌着血水,屹立船头,两眼像电光;大戚咬着嘴唇,捏着利剑,倾听着大海呼啸的声音,一阵震耳的螺号声从海风中传来,侯继高率领的船队从远处疾驶而来。
提起戚继光,应该没有多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原因无二,只因他不但曾经大败倭寇,还建立了明代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戚家军,那么在明朝举足轻重的戚继光怎么死的呢?
戚继光雕像
明代是一个重文不重武的朝代,文官在明朝是很受器重的,而与此相对的武官在朝中无论是地位还是比例都是远远不如文官的,而戚继光身为一名武将很自然的一开始并不被看重,但是抗击倭寇的这几场战争让他发掘出了自己军事才能,而戚继光自己也知道武将的弱势,所以他和朝中一位手握实权的文官搭上了线,这个人就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后,戚继光才能在朝中稳稳地掌握兵权、积极应战,也因此他才能完成全面抗击倭寇、北上对抗蒙古等成就,但是这一切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全都回到了原点,一直欺压武官的文官门在张居正的势力被迫认同武官,这对从明太祖时期就一直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官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文官们大肆打压,就连皇帝都不再承认这位英雄的以往勋功,而是对他贬了又贬,连戚继光自己辞职都被皇帝用撤职作为对他的处分,最终这位风光一时英雄晚年只能独归故里。
戚继光回到故里后没过几年,就在对朝廷中的心灰意冷中,贫病交加的死去了。
提到戚继光怎么死的让后世人都比较惋惜,可惜英雄生错了时代,才会在落魄中不甘的死去。...查看更多
提起戚继光很多人都曾经听说过他抗击倭寇的英勇事迹,他本来是山东地区的蓬莱人,也有人说他是安徽的人,出生的时候是在济宁地区。在明朝时期倭寇不断袭击的时候,他成功的带领将士们进行过多次的抗击战争,是当时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戚继光简介中有着详细的介绍,那么戚继光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戚继光雕像
戚继光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的时间是在1582年的时候,元敬是他的字,而他的号在青年时期是南塘,后来到了晚年时期又改为了孟诸。最后在1588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与此同时他还曾经创作出许多重要的兵器,并且改造和发明除了许多用于火攻的武器,除此之外戚继光还曾经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战船和战车,这让明朝军队的设备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军队。而戚继光所创造的长城还做了一些空心的炮台,既方便了进攻也可以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做到很好的防守,可以说他还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兵器专家和工程师。
另外戚继光简介中还介绍了他的一些功绩,在东南沿海地区那个时期总是会出现许多狡诈的倭寇,在长达十多年和倭寇的战斗中,他成功的打赢了许多次的战争,让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他们的财产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之后他还曾经保卫过北部地区的安宁,并且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重要作品。...查看更多
提起戚继光,应该没有多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原因无二,只因他不但曾经大败倭寇,还建立了明代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戚家军,那么在明朝举足轻重的戚继光怎么死的呢?
戚继光雕像
明代是一个重文不重武的朝代,文官在明朝是很受器重的,而与此相对的武官在朝中无论是地位还是比例都是远远不如文官的,而戚继光身为一名武将很自然的一开始并不被看重,但是抗击倭寇的这几场战争让他发掘出了自己军事才能,而戚继光自己也知道武将的弱势,所以他和朝中一位手握实权的文官搭上了线,这个人就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后,戚继光才能在朝中稳稳地掌握兵权、积极应战,也因此他才能完成全面抗击倭寇、北上对抗蒙古等成就,但是这一切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全都回到了原点,一直欺压武官的文官门在张居正的势力被迫认同武官,这对从明太祖时期就一直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官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文官们大肆打压,就连皇帝都不再承认这位英雄的以往勋功,而是对他贬了又贬,连戚继光自己辞职都被皇帝用撤职作为对他的处分,最终这位风光一时英雄晚年只能独归故里。
戚继光回到故里后没过几年,就在对朝廷中的心灰意冷中,贫病交加的死去了。
提到戚继光怎么死的让后世人都比较惋惜,可惜英雄生错了时代,才会在落魄中不甘的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