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顾命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image.png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三股势力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image.png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同母妹寿恩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欣、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欣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欣、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诸位兄弟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欣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image.png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否决权。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欣"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欣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欣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欣、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欣诸兄弟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而逃跑的咸丰皇帝,因疾病缠身而油尽灯枯,驾崩于热河行宫。在临终前前,咸丰撑着一口气安排后事,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钦点了八名大臣辅佐幼主,“赞襄一切政务”。

          这八位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后来统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或“顾命八大臣”。这八个人,分别是:

          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

        image.png

          由于咸丰在遗诏中,赋予了八大臣过大的权力,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被其压制,而恭亲王奕訢更是被排挤出权力中枢。这导致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内外勾结,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扳倒了“顾命八大臣”。其中三人被杀,余人或被流放,或被罢免,均下场凄惨。

          但是,其中却有一个人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而且后来还深得慈安和慈禧的信任,被起复重用。这个人,就是上面“顾命八大臣”中排名第三的景寿。

          政变发生后,景寿虽与其余七人一起被解任,但在第二年,就被起复为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务,而且还被赐授“紫缰”,足见景寿受宠之深。

          那么,为什么在“顾命八大臣”中,惟有景寿一人能够明哲保身呢?

          这得从这八人的政治角色说起。

          排在前两位的载垣和端华,分别是怡亲王和郑亲王,是大清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是咸丰最信任的两位王爷。第四位的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官居协办大学士。这三人结成一党,是“顾命八大臣”的领袖。因此政变失败后,这三人都遭到了杀身之祸。

          而后面的四位大臣,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为五位军机大臣的其中之四。此四人,均为肃顺一党,因此得以名列辅臣。而另一位军机大臣文祥,因为是恭亲王的人马,因此也被排挤在外。

          而景寿,在这八人中比较另类,他是大清的驸马爷,咸丰皇帝的姐夫。作为一名外戚,景寿本来不应干预政务,因此他也并非肃顺一党。

        image.png

          在热河行宫,景寿的主要职责是陪大阿哥载淳读书,本来他作为一个驸马,是不够格当这个顾命大臣的。在当时,若咸丰一旦宾天,众望所归的顾命大臣本是恭亲王奕訢。

          肃顺与奕訢不合,需要设法阻止奕訢进入顾命之列,但不能直接把他排除在外。因为清朝祖制,在指定顾命大臣时,必须有“亲”有“贤”。载垣和端华虽为亲王,但他们是远支皇族,顾命大臣中必须有咸丰的亲族在列。肃顺要排挤掉奕訢,便把景寿端出来,让他来坐了这个位置。

          因此,景寿被列入“顾命八大臣”,一开始就是被肃顺所裹挟进来的,他本人并不是肃顺一派的人马,因此在与慈禧等人的权力斗争中,景寿就没有表现得那么积极。并且从后来景寿得到的待遇来看,他可能还曾经暗通款曲,充当过慈禧等人在八大臣中的内应。

          景寿虽然表面上是肃顺一边的人,但内心里却没站错队。因此“顾命八大臣”被扳倒后,同僚纷纷倒霉,只有景寿一人得享荣宠,也就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2.   其实这件事情吧,史书上是有具体的记载的,也叫做“辛酉政变”。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为主联合恭亲王奕?的势力,以最快的速度打败了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慈禧他们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载垣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想到,慈禧敢对他们动手。这件事情他们输就输在,慈禧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正大光明的对载垣动手,载垣在清朝的权力比慈禧要大很多,所以慈禧只敢使阴招。

        image.png

          这件事情的起因发生在公元1861年的7月17日咸丰帝病逝后,他唯一的儿子,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位,为同治帝。于此同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五大个军机大臣中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也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

          由于新帝年幼,最高的权力自然就在“顾命八大臣”手里,所以这也是慈禧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密谋这件事情的是被顾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亲王奕?、醇郡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以及一直鼎力支持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他们先让作为御史的董元醇奏请太后垂帘听政,这种事情顾命八大臣自然不会同意。所以当时两宫太后就提议一切等咸丰帝的灵柩回到京城后再说。但是就是在等待咸丰帝灵柩回京的过程中,他们让正黄旗汉军都统也就是掌握实际军权的奕譞分走步军统领端华的部分权利,而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兵部侍郎胜保已经下令让各地的统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后在返京的途中,两宫太后以小皇帝还年幼,受不得泥泞的道路为借口,脱离大部队提前一步回到京城,目的就是为了在大部队回来之前先把京城的兵权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做好政变的准备。

          所以在30日后,两宫太后z早已在北京安排好了一切事宜,在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还没回京的时候,就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等一系类事情的全部责任全部扣在顾命八大臣头上。在次月的1日。奕?正式代替载垣成为新的议政王和军机大臣统领,接着就是文祥奏请两宫垂帘听政。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在辛酉政变之后,原本在道光和咸丰两朝之间无比风光的顾命八大臣,彻底被斩杀的被斩杀,自杀的自杀,被革职流放的流放,他们的结局可以说是无比的凄惨了。也应了那句“权,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晚晴的时候咸丰帝的贵妃开始垂帘听政,后来又与一些大臣勾结,一起发动了政变,也除去了先帝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这几位都是先帝用心挑选的,个个都来头不小,经过这一次政变历史上又多了一位掌权皇后。

                经过这一次变动以后,年号也改为了同治,意思就是皇后与小皇帝一同治理天下。她先是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位大臣进行革职,然后就要了这三个人的命。另外五个也在不久以后被革职取了性命。这几位大臣最大的一位就是载垣,他是大清皇家的正统血脉,为康熙皇帝的后世孙子。又是康熙、雍正年间非常出名的胤祥的后代,还有着世袭的爵位。他其实还是两个朝代的重臣,在慈禧政变以后,年仅46岁的他被赐白娟,让他自尽而死。

                位列顾命大臣第二的端华,当年开国大功臣的后代。长大后世袭为亲王,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不久他又被多次的提升官职,皇帝对他十分的认可。先帝临终时也将他叫到身边,希望他能辅佐小皇帝。后来外国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也与咸丰一起去了热河。虽然生前官职很大,但是死后自己爵位被降低了不少。

              image.png

                下一个就是肃顺,这也是慈禧最厌烦的一个老臣。肃顺自道光中期先后当了很多的职位,都是皇帝亲自点名的要职。当时,咸丰皇帝十分的重用他。肃顺当权时,铁腕吏治整肃官场政风从,曾经处理过很多大案子。但是他的死是最不光彩的,是在街头被打断腿,然后砍头而死,相当的惨烈了。

              image.png

                其余的几位也都是重要大臣,最后有四个还保全了性命,不过被流放了,只是相对好一点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更多

            •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