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狱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也是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的导师,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那么伏尔泰是男是女呢?伏尔泰原名叫做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而伏尔泰是他的笔名,因此从名字中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法国男性专用的名字。伏尔泰出身环境良好,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也是贵族之后,因此伏尔泰从小就接受过高等教育。在1711年至1713年之间,伏尔泰谈了第一次恋爱,女朋友是一位法国女子,后来由于父亲的反对,无疾而终。后来,伏尔泰因为讽刺时政和法国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法国政府流放,接着又关入了巴士底监狱,在那里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伏尔泰也因此名声大震。之后由于受到诬陷,伏尔泰第二次被投入了巴士底监狱,关押了一年。出狱后的伏尔泰开始进入大量创作的阶段,此间他结识了夏特莱侯爵夫人,两个人成为了情人。伏尔泰在夏特莱侯爵夫人的庄园里隐居了十多年。后来夏特莱侯爵夫人怀上了伏尔泰的孩子,但是由于难产,夏特莱侯爵夫人死于非命。在夏特莱侯爵夫人去世后,伏尔泰继续他的创作,晚年时期回到巴黎,获得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在法国居所内病逝。从以上简介中,不难发现伏尔泰是男是女的问题,他有过女朋友,也有过情妇,甚至流连于女性之中,因此伏尔泰为男性无疑。
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在文学思想上的重大理论成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可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伏尔泰与巴士底狱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关于伏尔泰与巴士底狱的联系,其实他也和法国巴黎很著名的巴士底狱有着“不解之缘”。伏尔泰曾经两次被关在了巴士底狱。第一次是因为伏尔泰在文章中写到贵族生活的十分淫乱,因为这严重触犯到了贵族,伏尔泰便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伏尔泰第一次被关押了11个月,在巴士底狱,伏尔泰还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剧本。
伏尔泰之所以第二次被关在巴士底狱是因为和一位贵族之间产生了一个很小的矛盾。伏尔泰和这位年轻的贵族在有了纠纷后,这位贵族为了报复,便给伏尔泰设下了一个埋伏,结果就是伏尔泰中了埋伏被狠狠地打了一顿,伏尔泰当时也是年轻气盛,他被人打了心里自然也很不痛快。在回到家中后,伏尔泰天天吵着要去找这位贵族报仇,可是因为当时伏尔泰已经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名声了。名人惹事自然是不好的,于是皇室为了避免伏尔泰制造更多的麻烦便准备把他关起来,最后索性就关在了法国的巴士底狱。等到伏尔泰激动的情绪缓解了就从巴士底狱被放了出来。于是伏尔泰又在巴士底狱待了一年。由此可以知道,即便是伏尔泰被关进监狱,可这也并不是因为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而是因为伏尔泰遭到了那位年轻贵族的诬告。
攻占巴士底狱简介,攻占巴士底狱是发生在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巴士底狱监狱的武装起义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在法国大革命中影响深远,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进程之一。
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简介介绍,巴士底狱是十四世纪建造,关了跟多政治犯,是封建王权的象征,一直到十八世纪都是被法国封建王室控制。凡是反对封建统治的人都被关押在巴士底狱,这里关押了很多著名的大人物,但是到了攻占巴士底狱事件之前,整个巴士底狱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政治犯,有的是神经病,有的是重大恶性案件处刑者。一七八九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从巴黎开始法国各个城市纷纷效仿武装夺取管理权,并且成立国民自卫军,掌握议会大权。
攻占巴士底狱简介还有介绍巴士底狱的一些情况,巴士底狱也是一座防守要塞,是查理五世在十四世纪建造的,依托的是军事堡垒的结构图,现如今已经成为法国的一座历史博物馆,矗立在那里记录着这段历史的浮沉变化。原有的巴士底广场已经被拆除,现如今立着一根铜柱,纪念法国大革命推翻帝制的事件。
攻占巴士底狱在历史上还是正面评价居多,人们给与巴士底狱一些中肯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狱是法国条件最好的监狱,人们攻击巴士底狱是为了获取巴士底狱的武器装备。以上就是攻占巴士底狱的简介。...查看更多
巴士底狱是巴黎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和监狱,是关押政治犯的地方,巴黎人民不堪国王的残暴统治,经过与军队的激烈战斗后,终于攻占了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暴发的象征。——这是我们从历史书上学到的攻占巴士底狱,可事实真相却是:
1789年7月14日,在用大炮轰断了吊桥铁链之后,暴动的民众冲进了巴士底狱。
在监狱里,暴动者既没有如愿以偿地找到政治犯,也没有找到传说中残暴贪婪的看守。
巴士底狱里总共只有八个人,除了监狱长之外,其中有四个是假证贩子,两个精神病患者,以及一个性变态者——此人的性倾向使得他的父母不得不把他交给巴士底狱代为看管。
监狱长的职责,就是以保姆的身份照料这些病人。当暴乱者冲进来的时候,监狱长正在替一个精神病患者擦口水,他转过身示意这些暴动者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刺激到病人。
然而很快,监狱长就被这群兴奋到极点的人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对他拳脚相加。在饱受殴打之后,走投无路的监狱长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厨子的身上。
这个厨子之所以来到巴士底狱,主要原因是他无所事事的好奇心。他只是做完饭后出门散步,恰好遇到人们攻打巴士底狱,于是就想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热闹。
立刻有人建议,将这个“试图反抗”的监狱长吊死,或者砍下他的头,把他挂在马尾巴上。但都被否决了,只有一个主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那就是让这个被撞到的厨子割断监狱长的喉咙。
厨子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杀人,然而由于大家的意见都是如此,于是他也就相信这是一种爱过行为,甚至自以为应为杀死一个恶棍而得到一枚勋章。
就这样,这位厨子满怀神圣的心情,从一旁借来一把刀,开始慢慢割这位监狱长的脖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历史课上和历史书上凡是提起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就是解放巴黎最著名的巴士底狱。它是关押政治犯的地牢,是罪恶的专制王权的象征;而砸开巴士底狱,象征着推翻专制王权。所以,攻占巴士底狱的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巴士底狱
然而,长大后知道的多了,获取信息来源渠道多了,才从其他一些文献上了解到,所谓的民众冲击巴士底狱的目的,并非为了解放人民,而是为了武器。1789年7月14日,当武装民众占领了巴士底狱后才发现,这里只关押着七名囚犯,而在狱警与武装民众的冲突中,双方的死亡人数却超过一百人。
法国大革命
巴士底狱之所以闻名,就在于它专门关押那些惹恼了王室或大贵族的重要政治犯。通常是根据国王的秘密命令,把一些政治异见者关进巴士底狱。由此,巴士底狱变成为王室和贵族们迫害政治异见者的象征。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并非是一位残暴的郡主,反而是位相对开明而仁慈的君主,他的统治大大好于他的前任。某些欧洲文献就曾经指出:在欧洲,当时的法国并非处于水深火热,相反,它是压迫最轻的地方。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的开明和仁慈主要表现在:1,鼓励发展和实施公共工程;2,尝试改革,试图废除贵族特权和过重的赋税3,国王尊重公众舆论,对政治犯比前任宽容。他本人很少签署逮捕令,巴士底狱也因此变得空荡。路易十六甚至还准备拆除这座阴森恐怖的城堡,曾在1784年命令一名建筑师提出毁掉巴士底狱的规划。
因此,以路易十六残暴的压榨法国人民并且穷兵黩武的说法并不成立,这只是某些野心家为了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故意宣传,挑起民众闹事而已,且就像历史上的中国,蓄意修改史书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巴士底狱”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为“城堡”,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4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它始建于14世纪,建成初期是军事城堡,目的是防御百年战争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门前。
后来因巴黎市区的不断扩大,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也因此于14世纪末被改为王家监狱,专门关押政治犯,巴士底要塞也成为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也就有了后来“巴士底狱”的名字。文学家伏尔泰就曾被关押于此。
18世纪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自亨利四世后,法国国王在里面驻扎了大量军队。
1789年7月14日,它被反对法国王室专制的奋起反抗的巴黎市民所摧毁,现今原址已被巴黎市区东部的巴士底广场的七月革命烈士碑所取代。
巴士底狱占地面积约2670平方米,有8座高约100英尺的塔楼,塔楼间由高24米宽3米的城墙相连,城墙上还配有15门重炮;城堡四周被一道宽26米深8米的壕沟所围,只有一个吊桥与外界连接。它曾一度被视为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
现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对于“巴士底狱”给予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并且还是巴黎人民所畏惧的王朝的象征。”
地理位置
巴士底广场原来的巴士底狱已经被拆除,广场的中央,树立着一根铜柱,是为了纪念1830年法国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巴黎市区东部。是众多学生运动的发起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历史事件
多少年来,人们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巴士底狱。许多人曾经作过推倒巴士底狱的尝试,可惜都没有成功。然而,人们的希望没有落空,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
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教士和贵族。教士是当时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教士占1%,贵族约2%)。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软弱并对此无能为力。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因为政治上没有权力而受到欺压。
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以维持国家的财政。为了这些,他还在1789年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路易想借此开始向第一和第二阶级征税。可是由于第一和第二阶级的阻扰,以及他自己的软弱,最终会议以失败告终。事与愿违,而且人民的怨气越来越大,巴黎市内的治安也越来越乱,最终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以维持治安。可是,这却都变成了谣言:路易要逮捕三级会议的代表们。谣言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暴乱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
直到群众在一家隶属皇家的医院(荣军院),夺取了3万多支枪支之后,因为没有火药和子弹,便向巴士底进发。“到巴士底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
1789年7月14日,共有954人参加攻打巴士底狱,其中最年长者为72岁,最年幼者仅8岁。用大炮轰断吊桥铁索的是一位洗衣坊总管。第一个冲进巴士底狱的是一位木匠。
起初,人们只是在外面喧嚷,向守卫巴士底的官员索要火药和子弹。这位守卫官员(Marquis Joseph de Launay)自知事件不好处理,便在上午10点邀请了两位领导者进去边吃午饭边商讨,以拖延时间。但是路易十六一直没有收到通知,他甚至在当日的日记上写下了“无事”,直到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在城堡里,官员一直不肯交给群众火药,也使得商讨一直都没有结果。
几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传出,外面的群众开始着急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巴士底是一个“草菅人命的地方”,有上百人在里面受到折磨,而这两位领导者可能已经被抓起来了。于是他们在下午1点半的时候再次开始了暴动并弄断了外层围墙城门桥的铁索,冲到了城堡的内圈。官员开始犯难了,并且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他自己根本下不了决定。不过他手下的士兵可是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开始从房顶上,窗户里以及塔楼上用枪支和大炮向起义者开火了。
冲在前面的起义群众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一个小时过去了,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了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官员终于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了,于是他借着城堡里数万磅的炸药威胁群众要将城堡和群众一起炸光来逃跑,可是最终被群众拒绝了。窝囊的官员最后叫手下竖起了白旗,在被群众押解至一家医院受“审判”的途中,因看到自己手下的一位指挥官被殴打致死,他大叫道“杀了我吧!”,然后就被群众踢打致死了。之后,群众将他的头割下来,用来示威。
最后群众发现监狱里只有七个囚犯,有一位是贵族家庭中被皇家密信所逮捕的“放荡罪”犯人(即萨德侯爵),两位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四位是伪造犯。
在最后,参与攻打的数万名群众中共有83人死亡,15人受伤;参与防御的114名士兵中也有1人死亡。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制宪会议曾作出决定,授予攻打巴士底狱的人民们“巴士底狱征服者”称号和一枚以巴士底狱为图案的勋章。后城堡被夷为平地,改建为巴士底广场,建有纪念碑。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外界评价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历史学家把“巴士底狱”当作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并把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人民占领的事件描绘成伟大的功绩,代表英勇的巴黎人民解放被压迫的农民的一次革命胜利。自从1879年,为了纪念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政府宣布把7月14日定为国庆节。
争议
巴士底狱的神秘人
在巴士底狱,曾经住着一位神秘人,在被囚禁的34年当中,此人一直带着天鹅绒面罩,来掩盖他的真实身份。1703年,也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第六十年,这位神秘人在巴士底狱中逝世。
曾经有位法国公主在写给英国皇室友人的一封信里这样描述此人,信中写道:“多少年来,有个人一直戴着面罩,住在巴士底狱,至死不除,两名武士永远守在他身旁,只要他一摘面罩,便会把他杀死……这里必然有些蹊跷,因为除此以外,他受的待遇很好,住得很舒服,各项供应无缺。但没有人晓得他是谁。”
神秘人的身世
此人身份一直是巴士底狱的未解之谜,对于他的身世,外界也是众说纷纭。
浪漫派小说家大仲马,曾经写过一本名叫《铁面人》的书,大仲马把天鹅绒面罩改成铁面罩。他的小说使一般人都认为,这身世不明的囚犯不是法王路易十四本人便是他的孪生兄弟。
据伏尔泰记载,这位“铁面人”在圣玛格丽特岛上关押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押送到了巴士底狱。令人费解的是,押解之前,国防大臣卢瓦侯爵曾亲自到岛上看望他,谈话时态度极为谦恭。更让人惊奇的是,入狱之时,竟由典狱长马尔斯先生亲自陪同,还和他共进午餐,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如此。在巴士底狱时,这位“铁面人”也受到了和其他犯人截然不同的礼遇,给予专用的房间。在史料记载中,“铁面人”被描述为是一个文静的人,从来不惹麻烦。他“听任上帝意愿和国王旨意的安排”,他对自己的处境从无怨言,至于他究竟是什么人,他缄口不谈。
还有更神秘的解释。从1669年此犯在敦克尔刻港被捕起,一直受到严密控制。他被解往都灵(当时为法国领土)附近的皮诺罗监狱的时候,狱长圣马斯曾经接到一道批文:“如果他向你说起日常生活范围以外的任何问题,你便以处死来威胁他。”圣马斯每次调离转到另一监狱,这名囚犯也随着移监,一路用轿子抬着他走,轿子用蜡纸密封,以防好奇者窥探。1698年圣马斯调到巴士底狱,这时那名囚犯已经被捕30年了。
政治家及学者奎克斯武勋爵认为,这个神秘人物是法皇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路易十三与奥地利的安娜结婚后22年未生育,后来分居。可是,分居14年后皇后竟然生下一子,就是路易十四,而他的父亲很可能就是这个被囚禁的人。据传,因路易十四生相与他极其相似,所以,路易十四下令将他隐藏起来。至死时,仍使用假名:尤斯塔奇·道格,职业奴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