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20:04:21首页
大家在看明史的时候,都知道明朝有一个官职是叫援剿总兵官的。看过《大明劫》的朋友也都知道。崇祯皇帝派孙传庭去剿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孙传庭到了川陕后,立即召见援剿总兵贺人龙。并且在召见他的时候宣布皇帝圣旨后立即捉住并杀死了援剿总兵贺人龙。
据说,孙传庭杀贺人龙的原因是贺人龙纵容部下飞扬跋涉,为非作歹。
其实,小编认为,孙传庭是文人出身的武将,他杀贺人龙也许是为了立威。因为他刚到甘陕等地,还没有树立个人的威望。这个贺人龙就是援剿总兵。
因为孙传庭在这个时候找个借口杀了贺人龙可以迅速树立个人的威望,军令才可以畅通无阻。
我们根据明史·祖宽传》记载:“祖宽,辽东人。少有勇力。给侍祖大寿家,从军有功,累官宁远参将。部卒多塞外降人,所向克捷。崇祯五年七月,叛将李九成等围莱州急,诏发关外兵讨之。宽与靳国臣、祖大弼、张韬率兵抵昌邑。巡抚朱大黄典获贼书,约宽等为内应,以示宽等。皆誓灭贼以自明,乃用宽、国臣为前锋。宽至沙河与贼遇,众寡不敌,稍却。会国臣至,拔刀大呼直前,宽、大弼、韬咸殊死战,大败贼兵,逐北抵城下,立解莱州围。是月晦,进兵黄县。贼倾巢出战,宽等复大败之,遂与刘泽清等筑长围以困登州。明年二月,贼始平。宽以解围功,进都督佥事。再叙功,世荫外卫副千户,进副总兵。八年秋,命为援剿总兵官。”
我们根据明史可以知道,援剿总兵有这个官,其实负责就是剿匪,但是这应该是个临时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朝廷危难时才有的。
援剿总兵官,其实这也就是主军和客军的区别。一般援剿总兵官都是作为客军的主将级,而本镇的总兵官为主军。例如,在明末的萨尔浒之战中,杜松以大同镇总兵官的身份调任山海关总兵官,而萨尔浒之战,只有辽西总兵官李如柏为主军,而开原总兵官马林、辽阳总兵官刘綎、山海关总兵官杜松都是客军,也就是援剿总兵官。其实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是杜松的官衔最高。其实,不然,这四总兵中官爵最高的是李如柏(伯爵、世袭铁岭卫指挥使)。所以辽东经略杨镐给李如柏调配的兵马也最多,为三万兵马左右。杜松其实之前为太子太师,加左都督,大同镇总兵官,但是得罪了监军文官被弹劾而下狱,被剥夺了官衔和世职,后因萨尔浒之战,被起用为山海关总兵官的,其实是戴罪之身,将功赎罪的。所以杜松军之所以走在前面,其实是起到先锋官的作用。
按一些史料记载,杜松本部兵马只有2000左右的战兵,这个数据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其配属之下还有两个副总兵官,一共领有4000左右的战兵,所以杜松军合计战兵约6000人左右,辅助兵在4000-5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一只很强悍的野战部队。这与一些史料中记载的杜松军攻击萨尔浒城时,其布下了品字阵型是比较符合明军的军制的(三只各有主将的本军,一个总兵官,两个副总兵官),当时明军的战斗力确实强于建州人,所以建州人用这种以多打少的战法是符合实际的,而杜松在当时自大的认为,自己的这6000左右的战兵可以击垮建州军的围攻,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的军队在攻击萨尔浒城时被围攻的,在明军尚未来得列阵防御就被拖入了前后夹击的混战中,杜松本人也在混战中被乱箭射死,连自己的官防和印信都没来的及销毁。而他的官防和印信就造成了刘綎的悲剧。
这种战法并不是最后一次让明军遭受这种崩溃,此后多次与明军作战中,后金军都是采用突袭混战法,在明军在行军中被突袭,很多明军连披甲都来不及,更别说列阵了,就在野战中被后金军击溃。皇太极后来曾得意的说:破明国之军,当如虎博兔,不当其成军列阵,袭而 战之,多可胜。
如果是列阵成型的明军,后金军则是苦战不得胜。
例如,沈阳浑河之战,援剿总兵官童仲揆和陈策两人所以所指挥的3000多四川枪兵和2000多湖广弩手在列阵后,后金八旗左翼三万多人围攻半日,不但没有击破明军的阵线,反而被打的溃不成军。后来是李永芳收买沈阳城中被俘的明军炮手发炮攻击才击破了明军的方阵。后京营的车营2000多人也用偏箱车围成圆阵据守,后金军反复攻击,死伤惨重不得破,直到明军火药用尽,方得入阵白刃,凭着人多将这2000多明军给歼灭。
明朝的援剿总兵官,是明朝官职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研究明朝历史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他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