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19:32:53首页
古代条件下的战争,尤其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人口并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唯一因素。
比如说匈奴,巅峰时期的人口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面积非常大,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也非常大,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了五十年的积累,才有了进行大规模主动出击战争的能力。通过持续的主动打击,迫使匈奴分裂并导致一部分匈奴向西迁徙,才减轻了这个压力。
突厥也一样。隋唐时期突厥处于巅峰期的时候,人口大约在200多万,统治的面积也非常大,西到中亚,东到今天的海参崴,北到西伯利亚,南到长城,都是匈奴的地盘,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也非常大。贞观二年,突厥南下进攻唐朝,直达长安外围,最后达成了便桥之盟。之后,唐朝开始逐步进行反击,到贞观九年,才打垮了突厥,并迫使其臣服。
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巅峰期在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人口大约在六千多万。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人口大约七八千万。如果只是从人口数量看,当然汉朝和隋唐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在战争过程中,中原地区的这种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决定战争的结果,无论匈奴还是突厥,都能够通过扬长避短,与中原地区进行长期的拉锯战。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对游牧民族来说,主动进攻中原农耕地区,只要攻破任何一个地区的防线,深入腹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抢掠,都足够维持游牧民族好多年的基本生活。而农耕民族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以犁庭扫穴的方式进行摧毁式打击,就只能分兵把守,在每个地方都驻扎一部分军队来进行防御,也就是被动防御。
西夏的地盘并不大,主要是今天的内蒙西部和宁夏,以及贺兰山以西的河西走廊,全盛期的人口大约200万到300万之间,其中是包含大量定居农耕人口的。如果只是游牧民族,这个地区是很难有这么多人口的。其中的农耕人口基本上是在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失陷后,当地的汉人经过长期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杂居,逐步被同化的汉族。
但作为西夏统治主体的仍然是党项,党项早先是鲜卑人,后来在吐蕃统治时期,逐步被吐蕃同化,所以很多习俗都是吐蕃化的。到吐蕃帝国解体之后,党项才开始逐步崛起,占据了西北地区,成为当地的半独立势力。比如今天的天水地区,原本是农耕地区,在被党项占领之后,就逐步变成了游牧地区。
这个情况是从晚唐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持续了整个五代时期。宋朝初期,党项部落还是比较恭顺的,并没有公然挑战宋朝。从宋真宗到宋仁宗时期,党项的势力日渐强大,对宋朝的态度也变来变去,叛服无常,最后就发展成了干脆自己独立建国,公然与宋朝分庭抗礼,要求平起平坐。
西夏与宋朝的战争爆发之前,宋朝的禁军数量已经达到四十多万人,但其中的重点还是在河北地区布防,以防御辽国的进攻。在西北方向虽然也囤积了一些军队,但一开始数量并不多,是在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宋朝在西北方向的军队才越来越多。到北宋灭亡时,在西北方向与西夏对峙的宋军规模已经达到三四十万人,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战斗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
西夏虽然也统治着一部分农耕人口,但是在对宋朝作战的时候,还是以游牧的党项人为主,以骑兵为主。这对机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宋军而言,就是很难对付的。而且,因为宋军是分区域防守,很难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只能被动防御,西夏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选择宋军防御比较弱的区域进行突破,宋军防不胜防。
但经过韩琦和范仲淹对秦州、庆州和延州这几个对西夏作战的前线地区的防线的重新整理之后,宋军基本上稳住了防线,并通过堡垒战,不断向西夏境内进行渗透,压迫西夏。最后则是西夏与宋军达成了协议,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时期。到王安石变法时期,宋军又在西线主动出击,收复河湟地区,对西夏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