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5:57:01首页
无论是在元朝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明朝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主动向政权妥协的,这是人类的共性。
(1)蒙汉之间互相变化
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民间为了适应这种风尚,一些民间书商(书坊)就出版了《至元译语》(蒙古译语)。因为,元代商业发达,特别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在江南地区更加主动地学习蒙古文化也。为了当官儿而改名的人也逐渐增多,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江南江浙行省(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部分)的郑察罕不花、汪赛因、吴按摊不花等人。
除此以外,民间学习蒙古文化,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有“时髦”的考虑,和今天我们许多人取个英文名字儿类似。不必上纲上线,例如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就有类似特点。例如李文忠的原名就是“李保保”。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也有叫“也先”的。部将里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名字
同理,到了明朝时期。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人、色目人也开始改姓。例如翦伯赞的祖先、六小龄童先生的祖先等。朱元璋、朱棣身边同样有许多蒙古族、色目人,例如朱棣手下有“七大太监”,这七个人就是他的亲信,其中六人是蒙古族、色目人(回族)、女真族三个民族。
现在网上经常有一些极为不靠谱的谣言,什么朱元璋要杀光蒙古人、要让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婚姻倾向汉人等等,这些一看就是坏分子污蔑汉人的谣言。正如一些坏分子污蔑“初夜权”污蔑我们汉人一样,都是无耻的谣言。
朱元璋身边的许多人改汉姓的情况就有:负责朱元璋起居注撰写的溥博就是色目人。再如翰林院蒙古编修火你赤就改名为“霍庄”。
这是个人的,民间集中的情况也有很多。例如山东淄博齐陵镇的蒙古人就改为“刘”;河南平顶山的改为“马”“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杀起儒家弟子,朱元璋也是挺狠——阉了他!
然而,这时一个“鬼幽灵”在门外徘徊,它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自古就有,其间,著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江西南昌人曾秉正就在洪武九年九月,以海州儒学教官的身份上奏朱元璋,据说文章有几千字,《太祖实录》中有一千五六百字,确实不少。摘录吧!
……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
贵阳贱阴,春秋之法内中国而外夷狄,盖中国者阳也,夷狄者阴也。臣窃观近来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入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大贾者。古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得无隐伏之邪,心怀腹诽之怨咨?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
前面提出要用“儒家”治国,守国要休养生息。后面则是话锋一转,说国家重要之处就是要懂得秩序,懂得尊卑。那么,中国、华人就是阳、就是贵,夷狄、蒙古和色目等就是贱,贵贱早已经定了。因此,要严格遵行。现在许多蒙古人、色目人都改为了华人姓名,为的就是当官富贵。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能保证他们心里不埋藏着怨恨呢。因此,应该要求他们改回蒙古、色目的姓,这样,贵贱、忠奸才能让人一看就知。
朱元璋看完这篇文章后,只是觉得此人可以利用。因为,现在正是“指导日常生活运动”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些二百五“腐儒”帮助他。因此,将其改封为刑部主事。洪武十年,又成为陕西参政,之后再变为通政司正使。然而,这个人真是“好大言,无本事”,几次案件做得都不好。
朱元璋将其罢官,被罢官后就该回家了,可问题是,没有路费。当然,这是曾秉正卖完四岁女儿后的说法。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你平时整日里之乎者也的,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大义什么国家民族,一到实际可就露相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是祸害天下,干脆阉了(腐刑)吧,省得危害子孙。
那么,曾秉正后来如何了呢?也许是被阉了后,这家伙没有脸面去见曾经的人。由此,或者远离旧友,或者出家离世吧。总之,不为人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