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17:42:02首页
说它是居民楼,其实也不准确,其实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日军炮楼,它建成于1938年。
孙从孝一家已经在此居住了55年,一开始炮楼连一块完整的玻璃都没有,后来几经改造,再后来借着弹孔钻出了暖气管道,通上了暖气,才算是渐渐有了家的模样。
说起老人家与这栋楼的缘分,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孙从孝的父亲曾在当时的电力部门工作,在生下他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小房子住不下了,父亲单位就给安排了新的宿舍,也就是这栋日军炮楼。
1962年,孙从孝一家正式搬进炮楼。拥挤的现状是改变了,可是家里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以前,这座炮楼是日军食堂,刚进来时整个墙壁都是漆黑的。经过家里人大半个月的清扫,才勉强能住人。
而且这座炮楼冬冷夏凉,一到冬天,没有保暖设施的房间根本无法住人。为了保暖,到了冬天一家人就挤在三楼的瞭望台里睡觉,8平米的瞭望台打上吊铺,中间生个煤炉子取暖。
一直到1964年,孙从孝参加了工作,家里的条件才有了改善,孙从孝也开始慢慢改造炮楼。先是在三楼隔离出了一室一厅,而后又改造了楼下的公厕,居住条件这才慢慢改善。渐渐地弟弟妹妹们都有了工作,也都相继搬离了这栋炮楼。
“这是我,后边站的都是我的弟弟妹妹们,我母亲左边是我妻子,我是家里的老大。你能想象到吗?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全家十几口人,都住在这座炮楼里。”指着40多年前的一张全家福,孙从孝记忆犹新。
1975年,孙从孝成家了。
妻子魏爱琴也搬进了这座炮楼里。魏爱琴笑着说:“没想到,我们的婚房竟然是炮楼。”婚后两口子生了一儿一女,炮楼的三楼成了他们的四口之家。转眼到了90年代,作为老员工,公司为孙从孝一家分配了一间比较好的房子。但是孙老先生习惯了炮楼,并没有搬出去。
说起通暖气的事儿,孙老先生记忆犹新。
90年代,青岛市陆续开始在全城实行暖气覆盖。因为炮楼的墙体太厚,石头墙最厚的地方72厘米,尽管周围的老楼早就通上了暖气,但炮楼里始终没通。
2012年,当时在有关部门的推进下,老孙借着墙上的弹孔,在72厘米厚的墙上凿开了暖气孔道,终于给炮楼通上了暖气。
退休后,老两口用攒下的退休金报旅游团,玩遍了全国各地,还去过东南亚。妻子魏爱琴说:“现在条件好了,儿子女儿也都成家立业了,我们要趁有时间,把年轻时想去但没去成的地方全都走一遍。
”15年,孙从孝单位分得的楼房拆迁,他家分得了5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老两口拿着这笔补偿款,在李沧区环湾大道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子。
今年年初,完成装修后,老两口正式住进了新房子里。虽然有了新房,老两口还是舍不得炮楼。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回炮楼里住几天,跟老邻居聊聊天、喝喝茶。如今,孙从孝的儿子一家三口仍在炮楼里居住,同住在炮楼里的还有另外两家人。算起来,炮楼里已经住过老孙家5代人了。孙老先生也希望后代能一直居住在炮楼里,延续这段传奇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