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2:57:50首页
杜布菲特(1901-1985)是二战后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不苟同于法国当时的艺术潮流,顽强执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以其鲜明的绘画语言特色和肌理表现,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开拓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绘画天地。
杜布菲特强调绘画中的视觉作用,否定传统或现代艺术中的种种清规戒律。他认为,“色彩的调和性的构图原则,并不能使它们获得真正的艺术真谛”。那种试图在一幅画中综合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不切实际的,其实则是“一种社会时尚的迎合。”他主张,“我们不能只用眼看世界,还要用心智去感受万物。”那样“我们至少可以褪下矫饰的外表,回归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在早期系统地研究精神病者的艺术作品。他发现,病人的那些作品的所谓“荒诞性”,却是人的合理、正常的情绪和需求的表达,人性的直接证据。它们不落俗套,不同凡响,非常动人,再现了艺术的表现机制——无限性熔融于人的思维之中。
杜布菲特大量搜集的这些画作,被他称为Art Brut——意指是一种未加工的,非学院派的,没有被人认为的艺术,是一种最原始的表达。这些痕迹,我们在他50年代初期的大量油画作品中找寻到,尤其是那些颇为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诱发“我的艺术创作母体”。
“艺术就是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才使得艺术价值珍贵和永恒。”正是如此,在杜布菲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平面化、去差异化的人物造型。他们有的看上去稚拙、可笑,有的看起来简单且造型夸张,有的甚至使人感到荒诞怪谑。当我不懂美术的朋友在翻看他的画集时,竟惊叹道:“这些画,丑陋的小屁孩们,我都能画出来,幼稚园里的小朋友们都比杜布菲特画得好。”
是的,当不懂欣赏杜布菲特作品的外行观其作品时,总有这类惊讶。而杜布菲特这样解释他的作品:“去掉模特儿的个人特征,使之他们更具有人类特征的共性。”换句话说,他所谓的“共性”,就是使描绘的客体对象有着人类普通意义上的共同特征。它可以依据“人”的特征,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让“想象”联系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这才是艺术所要的语言。”杜布菲特如是说。
杜布菲特早期的作品,以简单的技法,原始的概念,夸张和刻意,表现他的“人物”和“景”。而后期作品则表现出与之前迥然不同,充满复杂性的新风格。这时的油画更注重对肌理的研究。例如《煤灰的景色》则是最好的证明。它有一种砾石的外观,而在它暗暗的颜色之下,掩藏着土尘和煤灰。画上的小道、田野、房子及人物,均以轻描淡写。在暗色的背景上,细线勾画出一种残缺、破损的轮廓边缘。画面也因此充满了可视的触感。杜布菲特的材质绘画,几乎达到了一种以感官去具体理解事物的自然观。说明了材质应用于绘画,往往会产生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从纸本印刷的画册当中,初赏杜布菲特的作品,总让我联想到云南重彩画的表现技法。在表现内容,选择题材方面,我们要学习杜布菲特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无畏精神。人们嗤之以鼻,嘲讽讥笑其弱智的形象,与人的尊严开了一个无聊滑稽的大玩笑,这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而在这时,他还能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另外,从绘画的表现技法上,也给现代彩墨画提供了充足的、可资借鉴的养分。杜布菲特别具一格的表现技法,注重对画面肌理的要求和选择,是我们可以借鉴与发扬的。既然是现代彩墨画,我们就应该寻求现代艺术的语汇,找到属于自己的肌理语言,丰富观者的欣赏体验。这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去钻研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我认为,杜布菲特的艺术成就,关键问题是他的开放思维和创新理念,不拘泥于惯常的、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注重形式与技法的创新,也给研习现代彩墨画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你将如何放飞你的思维,表达你想表达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