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2:56:18首页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乱局。中央政府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任由下去。开元盛世的滋味还没享受尽呢,何况唐朝毕竟立国数百年,也并非一夕而亡。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角逐就自然开始了。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兴之主唐宪宗,名将郭子仪等,但在这背后确实是刘晏这样的能臣苦心操持。
刘晏的改革我以为主要有三点是后世典范。
首先是刘晏的改革思想。其中有这么一条,叫“广军国之利,而民无所怨”。唐末大量的军事和政治开销,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历来的改朝换代都是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的财权之争为主。把民众逼上梁山,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但国家财政必须要取之于民。刘晏的本事就是在民众的底线之上游刃有余,合理分配,多方弄钱,既满足国家庞大的财政需要,又不太侵犯民众的财产权。改变了历来王朝后期的竭泽而渔式的改革方式。广军国之用,足以称道于后世。
第二,盐铁专卖。上次对这一制度的大讨论应该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之问”。刘晏在国家濒临危亡的时候成功实行了这项制度。才使得唐末时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不得不说,与刘晏的“国有”政策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早期国有经济的历史响应。关于这一点,到现在还是有极大争论的。但我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中国,本质上也是走这一条路,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家主导最有红利的产业,使财政在短时间内增长了10倍左右。初步解决了钱的问题。
第三,转运制度。这项改革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状况制定的。刘晏运用行政力量在江南各地建立转运站,派遣转运使,将江南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长安城,解决首都和西部战事问题。顺便还疏通了漕运。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他的全局性。
历史很容易记住武将,也很容易记住文人。但是良臣很难记住。那些名留青史的良相也大都从谋臣做起的。而那些一心锐意改革,兢兢业业的良臣们却不那么被历史记住。其实他们才是王朝兴盛的顶梁柱!
总之,刘晏改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他的存在,实际上是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寿命,是唐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能力与节度使抗争。当然,结局还是悲哀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他所眷恋的国家,都没能逃过悲剧的结局。但刘晏改革向我们展现了一代良相在国家颓败之时的力王狂澜式的改革,风云迭起,可歌可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